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

来自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又名"九耐输草兴但干观灯军溪十八峒起义"、"九溪十八洞起义"或"苗民起义",泛指发生在元、明、清三代(公元1277-1872)西南地区的苗、侗、土家等民族反抗封建压迫散架至而爆发的起义事件。《鬼吹灯之七怒晴湘西》 

  • 中文名称 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
  • 别名 九溪十八峒起义等
  • 时期 公元1277-1872
  • 地区 西南地区

由来

  "峒",泛指南方少数民族,与溪连用,即溪峒,古代指苗、侗、壮族及其聚居地区。有"地理概念";"有血缘的社会组织";"县辖下的基层政权组织";"与来自蛮等连用,具体指称壮侗苗人"等四个方面含义。"峒"最初是指生活在山上的少360百科数民族聚居群落,或者一个氏族部落。封建化以前,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恩施容别半层春据排属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作"九无愿条面以溪十八峒"。唐宋时期,朝廷在施州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在施州西南设置土州,州以下设峒、寨,"峒"仍环河常露理军为基层组织。元明土司制度时期,设立有散毛峒蛮夷长官司、金峒安抚司、中峒安抚司、石关峒长官司、卯峒安抚司、忠峒草参施安抚司、上爱茶峒长官司、下爱茶峒长官司、摇把峒长官号苗左移怕宜司、支罗峒、怀来峒、刺惹峒等,"峒"只是名称,不再是组织,以后就只为地名含义。现在,"峒"字地名,有的已消失,有的改为"洞"字。

介绍

  九溪十八峒各族人民大起义又称"九溪十八峒起义"、"九溪十八洞起义","苗民起背低响义"等,它泛指元、明、清三朝发生在湖南西南部(今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张家界、沅陵、怀化等地)、湖北西南部(今恩施土家族苗块句东屋跳冲视步族自治州)、四川东南部(不书干呀益今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和贵州重征他、广西、云南等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各少数民族人民不堪封建统治甲剂架什频今者残酷压迫而发生的大规模起义事件,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特点是起义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起义人员以苗、土家等少数民族人民为主,爆发起义的次数陆哥划乎显较多等,在西南地区伤析量西女刚安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元代九溪十八峒起义

 企厚球始弦外起需缩均 元朝统治者进入江南后,对南方少数民族采取"招讨"措施,到处派兵征夫,烧杀掠夺。各族人民屡起反抗,大者数万人,小者数千人,斗争此起彼伏。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沅州路,辖黔阳、麻阳二县,隶湖周各亮验然游坏哪处广行中书省。元至元二十年(1283),沅、辰、澧、施、黔等地九溪十八峒诸蛮,"设伏险要,以木弩竹矢"反抗元军,元至元二十一年(1283),起义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是西南少数民族抗元斗争的著名起义,有力的支持了合川钓鱼城、彭水绍庆府等地的抗紧英入接激距鸡南想元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来在天下霸唱所著的《鬼吹灯之七怒晴湘西》便是以这次起义为小说源起。

菜照复克秋换调庆秀山县九溪十八峒起义遗址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京教至昆明驿道开通。官庄、辰州、马底驿、辰溪、山塘驿、寺前、卢阳、怀化、罗旧、沅州、波洲、晃州较规等地均为重要驿站。湘西各族人民又奋起反抗,打败了前来镇压的元军。

  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瑶族首领吴天保、杨留总率领诸蛮起义,反抗元朝廷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靖州、绥宁、武冈、锦屏等地苗族、瑶族、侗族诸蛮纷纷响应。十月,起义军向东发展,进攻武冈。元朝廷派遣湖广行省右丞秃赤、湖南宣慰元帅完者贴木儿率领官兵讨伐。由于攻城受挫,吴天保于闰十月率领起义军转而向北进攻黔阳,并一举占领了黔阳县城。元至正七年(1347)二月,起义军进攻沅州,未克。五月,吴天保率领起义军东进,二次进攻武冈路,占领武冈。元朝廷命令湖广行省右丞沙班率领官兵镇压,起义军撤离武冈。七月,起义军第二次进攻沅州。继而连续攻占溆浦县城和辰溪县城。九月,起义军第二次攻克武冈,进而攻宝庆,大败元军,击毙湖广行省右丞沙班于军中。十月,吴天保率领起义军三攻沅州。元至正八年(1348)三月,吴天保率领起义军第四次攻打沅州。十一月,吴天保率领起义军攻占会州。自此,起义军已经占领了五溪地区的大部分州县及广西、贵州一带。元至正九年(1349)三月,吴天保率领起义军第五次攻打沅州。三月七日,元军乘起义军主力外出之机,包围了起义军根据地零溪。杨留总兵败被俘,在元大都英勇就义。杨留总牺牲后,吴天保率领起义军仍然坚持战斗。十二月,吴天保率领起义军一举攻陷辰州之后,又乘胜转战湖北,进入河南,攻占荥阳。元至正十五年(1355),吴天保死后,所部有的与刘福通领导的农民军汇合,有的参加了两湖徐寿辉领导的农民军,与广大汉族人民一道,共同抗击元朝的统治势力,为推翻元朝的封建统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九溪十八峒起义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派来苗区的文武官员与当地土官狼狈为奸"西南戍守将臣不能宣布恩威,虐人肥已,至今诸夷苗民困窘怨怒",加之屯军霸占田土,驿站勒派夫马,骚扰苗民,不断引起苗民反抗。据记载,自洪武五年(137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间的200余年间,仅大规模的苗民起义竞达三百余起,覆盖湖南西南地区各县和相邻的贵州省大部分地区。

  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明朝统治者大为震惊。明统治者除调集官兵剿杀外,还积极构建军事防御体系。宣德年间,都督萧授筑湾溪等二十四堡,"留官兵七千八百有奇""环其地守之",对处在湖贵川三省交界地区中心而屡屡发生苗民起义的腊尔山"生苗"区开始形成圈围之势。至嘉靖年间,总督张岳在镇压腊尔山苗民起义后,又"疏罢湾溪等堡,更设哨所凡十三",围绕腊尔山苗区边沿,由西而东而北筑建,构成了对腊尔山地区的一个弧形防线。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湖广参政蔡复一"亲历边疆,度其险阻,力陈营哨罗布,苗路崎岖,难以遏其窥觑,请金四万有奇,筑沿边土墙。上自铜仁,下至保靖,迤山亘水,凡三百里",蔡复一筑的"沿边土墙"是在萧授的"二十四堡"和张岳的"凡十有三"哨所的基础上筑建的,这就是史称的苗疆边墙,以边墙为界,划分"生苗"和"熟苗","边墙"之外的苗民称为"生苗",之内的苗民称为"熟苗"。

  其中较大反抗行动的有公元1372年(洪武五年)八万古州(今贵州黎平、从江、锦屏、溶江一带)的苗族、侗族人民的反征服斗争。林宽(?-1397),又名林小师,明朝铜鼓卫(今贵州锦屏)上婆峒人,侗族农民起义首领。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明朝廷在今锦屏县设置铜鼓卫,圈占土地三百五十四顷。四月,林宽领导侗族农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武斗反抗斗争,"号一十万众"。他们攻克龙里、新化、平茶等千户所。明朝廷调湖广军前来镇压,潮门桥一战,官军被杀死千余人,被迫退守卫城。后朝廷又调集三十万大军进讨,因敌我众寡悬殊,林宽被俘牺牲,十二月,农民军失败。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苗族首领谭应贞、杜回子以莽山为根据地,领导湘粤边境的苗族、瑶族及汉族人民起义,官府派重兵往莽山镇压,所有四十八山九溪十八峒的苗族瑶族均遭到血腥屠杀,"大兵征剿,后民十亡六七",原来瑶人聚居地蕨子坪,因杀戮殆尽,地成废墟,故称"绝子坪"(一名蕨子坪,现改成"泽子坪")。

  卓巴同(?-1427),苗族,明朝贵州乖西(今贵州境内)人。农民起义首领。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卓巴同领导乖西、巴香一带苗族人民"不服输税",反抗官府80余次。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春,土官刘德秀逼税,死于苗民之手。一年后,官军前往镇压,卓巴同率众迎敌阵亡。

  韦翁同(?-1451),苗族,明朝贵州都匀卫合江州化从人。农民起义首领。明宣宗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韦翁同领导当地苗族人民抗拒交粮,并杀死前去催粮的副长官张勉后,举行武斗起义,拦袭官军,鼓动蔡即等53寨苗民一起抗税,并获广西韦万良等声援。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朝廷调贵州兵三征云南麓川,韦翁同趁虚联合镇远等地苗民向新添、清平、平越等卫进攻。次年攻焚靖州、五开、铜鼓各卫屯堡,起义势力逼近贵阳。朝廷命征麓川的军队回师进行围剿,韦翁同败退香炉山。明代宗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香炉山被官军攻破,韦翁同被俘,受害于北京。

  楚德彪(?-1460,)仡佬族,明朝贵州西堡长官司(今贵州境内)人。农民起义首领。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楚德彪领导西堡仡佬族人民起义,攻焚屯堡,朝廷调云、贵、川三省官军三万五千人及贵州水西士兵二万人进行大规模镇压,西堡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战事持续了三个月之久,千余人战死,众多村寨被焚毁,楚德彪被俘牺牲。

  1426年(明宣德元年)湘黔一带旱荒严重、腊尔山苗族爆发起义,明军未能平息。

  1431年(宣德六年)湖南筸子坪与贵州铜仁府平头司(今松桃县境)的苗族又联合起事,前后抗击明军12万之众,坚持斗争达8年之久。

  公元1430年至1433年(宣德五年至八年),有吴石尔、白大虫等领导的湘西苗民起义,与十二万明军血战四年,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以后,三次发动征讨麓川之役,大军所经,沿路派役征夫,激起各民族人民反抗。 腊尔山"其酋吴不尔,觇官军少,复掠清浪(现岑巩),杀官吏","而吴不尔(现苗王城吴氏祖先)等遁入石各野之堡新寨,结筸子坪生苗龙不登等及纠合镇溪梢(现湖南吉首)裹顺苗贼众攻劫湖广五寨(今湖南凤凰)长官司民寨、白崖等处,为患滋甚"。吴不尔与筸子坪苗族龙三、白大虫领导的武装结合,把起义推向高潮。明宣宗于惊恐之余,调集贵州、湖广、四川数万明军增援,吴不尔起义军又以苗王城为军事指挥中心"前后抗击明军十二万之众"。

  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二月,邛水(今贵州省三穗县)和清水江苗民首先起义,攻占思州府城。其后,烂土(今贵州省都匀县境)、凯口(今贵州省平塘县境),草城(今贵州省瓮安县境)苗民亦起而攻下平越、黄平、石阡、思南、龙泉(今贵州省凤冈县)等地。1450年(明景泰元年)兴隆苗族韦同烈起事,"围新添、平越、清平、兴隆诸卫"。"平越被围半岁,巡按御史黄镐死守,粮尽掘草根食之"。起义形势"西至贵州龙里,东至湖广沅州"。各地苗族以及仲家等民族的起义武装达20万人之众。

  1451年春,明军数万进攻,与起义军决战香炉山(今贵州省凯里县境),官军"发炮轰崖后,声动地"。苗王韦同烈被俘,香炉山攻破,起义归于失败。韦同烈(?-1451),明朝兴隆卫(今贵州黄平)人。农民起义领袖。明英宗正统年间,朝廷三次派兵远征云南麓川。大军过贵州,沿途征派徭役,肆意骚扰,激起了贵州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先后有邛水、清水江、烂土、凯口、草塘和仁怀等地的农民起义。明代宗景泰二年郎(公元1451年)7月,兴隆卫苗族韦同烈起义,被清平、平越、都匀等处布依族、苗族人民推举为"苗王",在香炉山上"环顶立寨,坚筑排栅三层,人莫能上"。起义军先后围攻新添、清平、兴隆、平越等卫所。同年十二月,明廷急调湖广、四川、云南和贵州的官兵近20万人围剿。在敌众我寡形势下,香炉山陷落,韦同烈被俘,牺牲于北京。

  其后公元1436年至1460年(正统元年到天顺四年)湘西南芷江、麻城苗民李天宝,以城步长安坪为根据地,李天宝在上堡建都,称"武烈王"(1455);闻讯而来的湖南、云南、四川官兵七万余人血腥围剿,李天宝被捕杀。

  明正德元年( 1506 ),知县邱云汉详报上司剿平"匪寇",招民耕种荒废田园,由江夏人黄福安、瑶人赵文才入山承顶莽山瑶粮 58 石,此后瑶族陆续迁入莽山,里甲户口渐增。正德五年( 1510 ),郴桂守备署由桂阳州移驻宜章,兼防 2 州 7 县,后增 8 县,并在瑶民出入险要山隘溪峒处,设立哨、堡、营、司、塘,派兵驻守。正德十二年( 1517 ),莽山、西山、笠头洞瑶族首领龚福全、李斌、梁柏桂、阳延寿率湘粤边境瑶汉农民起义,四路出击,攻克州县。朝廷派都御史秦金、江西巡抚王守仁调集湘、赣、粤 3 省官军和地方武装共同围剿,追至莽山,破寨栅九十,俘义军 3000 余人,龚福全、李斌等被擒遇害,瑶汉人民又一次遭到残酷杀害和洗劫

  武罔,城步苗民李再万,称"天王"(1501);

  湘西,黔东北苗民在龙麻阳,龙童保领导下(1511);

  湘西草子坪(今湖南省吉首市)苗族在龙母叟,龙求儿(1538)与龙许保、吴黑苗(1545)的率领下,发动大小规模不等的起义反抗。其中龙母叟一龙许保的斗争先后延续了10多年时间,他们在斗争中提出"官有千军万马,我有千山万洞","诸葛亮有七纵七擒,我苗人有三紧三慢"。的战术策略,与明官军进行敌来我去,敌去我来;敌进我藏,敌退我出;敌强我退,敌弱我攻的巧妙斗争。当1548年明朝调集湘、黔、川三省官兵与土司兵16万人,分10路围攻义军两年之久后,苗民起义军却在龙许保率领下于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突然出击黔东北,连破麻阳县、思州府,印江县,石阡府,俘获前述二县知县及思州的知府,震惊了官府。最后以龙许保被叛徒出卖而告终。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腊尔山地区遭受特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百姓赖以取掘草根树皮度日,而明军各卫所驻军和地方官吏,不但不以悯恤,反而横征暴敛,激起了苗族同胞的愤恨,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龙塘的龙许保(民间称龙西波)、新寨的吴黑苗又在新寨称"王",树起义旗(现起义旗还保存完好无损),迫使明王朝再度调集贵州、湖广、四川号称兴师十万明军进行"平苗",苗族起义军"据城防守、潜伏林篝、昼伏夜行","官有千军万马,我有千山万洞""诸葛亮有七纵七擒,我苗人有三紧三慢",于是"破思州府,执知府李允简等去、知事王月谦、府史孙文丙","据印江县,虏知县俆文伯","陷石阡府,虏推官邓本忠,焚掠帑藏狱市、知府张邦瑞携印逃",攻平头、战黄蜡、击铜仁、破省溪、取施溪、夺万山、入麻阳、围凤凰、逼永绥等等,与明军血战13年之久。使明军总督张岳被停职降薪,戴罪督征;都御史万镗奏折"苗贼巢穴猩峱、所居悬崖,鸟道莫可攀跻,且竹篝丛生,弥望无际,贼从内视外则明,每以伏弩得志,我从外视则暗,虽有长技莫施";贵州"日费千金、入不敷出、官无俸薪"。

  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廷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纳参政蔡复一建议,筑了一条从铜仁滑石亭子关到湖南保靖喜鹊营的"边墙"(今南长城的一部分),并在落潮井设"前营",廖家桥设"后营",对苗王城苗王辖区的苗族进行军事封锁和力量瓦解,并规定"东苗(熟苗)不能西进,西苗(生苗)不能东入""凡生苗轶入府县城或屯堡,擒送帐下,把缚虏囚,置高竿,集健卒乱箭射杀之,,复剖裂肢体,烹啖诸将士。罪轻者裁去耳鼻使去。"但是苗王城辖区的苗族同胞,仍不屈服,反抗仍然不断,长期秘密地"俘劫屯军"和 "熟苗"地区开亲及经济贸易往来,为腊尔山地区苗族反抗明朝斗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夏,贵州卫、平越,新添,龙里,清平、八番等地苗族因明朝在镇压播州土司杨应龙反叛中,被迫出夫、供马、纳粮以及饥荒起而"劫商"、"抢官",攻打卫所屯堡,以示反抗。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湖西苗民还捣毁禁锢他们的边墙。当李自成义军来到湖北荆州、襄阳等地时,湘西筸子坪一带苗族纷纷响应,进攻当地营汛,杀明军官守备、参将,参加李自成队伍,汇入反明斗争的洪流。

  崇祯九年( 1636 ),临(武)蓝(山)矿工起义连结宜章县和广东九峰瑶族"啸聚万计",开仓济贫,瑶汉人民团结战斗,先克郴(州)桂(阳),继克衡阳、长沙,挺进赣南粤北,朝廷派湘、粤、鄂、赣 4 省兵力,集结宜章,攻打莽山,合兵围剿,但瑶汉人民坚强不屈,提出"官有万兵、我有万山、敌来我走、敌去我还"的作战方针,斗争持续达 4 年之久。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克湖北荆州后,当时"湖南苗僚,尽归于闯王",苗王城辖区的苗族同胞也积极响应,同仇敌忾。进攻沅洲、新开、盈口、怀化等地营汛,将"苗疆边墙"(即中国南长城)推倒。

  清代九溪十八峒起义

  清代中叶以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黔、湘地区的苗族、土家族、侗族人民为反抗封建统治而发动的一系列反清起义,史称清代九溪十八峒起义或苗民起义,其中大起义三次﹐小暴动约二三十次。

  雍正时期苗民起义: 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元年 (1736),贵州古州(今榕江)九股河地区苗族农民,不堪清朝官吏和土司的剥削压迫,在苗民包利等人领导下,为反抗征粮、派夫发动起义。包利等于雍正十三年二月,以"苗王出世"为号召,在古州的八妹、高表、寨蒿等苗寨商讨起事,遍传鸡毛火炭信,联合清江(今剑河)、台拱(今台江)等地苗民,一起围攻厅城,捣毁营汛。暴动迅速扩大到黔东和东南各地,丹江(今雷山)、八寨(今丹寨)、黄平、凯里等地苗、土家、侗等各族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农民增至四十余万,陆续攻克凯里、重安江(今属黄平)、岩门司、黄平、余庆县以及台拱、清江营汛。同年六月,清政府调集两湖、两广及云贵川七省兵力数万人,由哈元生、董芳率领,进行镇压。七月,又任命刑部尚书张照为抚定苗疆大臣,并调直隶、河南、浙江等省官兵作后援。起义军凭借有利的地理条件继续打击清军。乾隆帝即位后任命张广泗为七省经略兼贵州巡抚,总管镇压事宜,大举进攻。乾隆元年,起义军被围困于牛皮大箐(今雷公山),终因起义领袖先后被俘或牺牲,起义失败。

  乾嘉时期苗民起义: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贵州松桃,湖南永绥(今花垣)、凤凰、干州(今吉首)等地苗族农民在白莲教反清宣传的影响下,为反抗官府、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与压迫,由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吴半生(本名吴天半)等人领导,发动起义。起义苗民提出"逐客民(指满﹑汉地主﹑官吏)、收复地"的口号,以"穷苦人跟我走﹐大户官吏我不饶"为号召,各地苗、汉、土家、侗族人民奋起响应起义势力很快发展到黔东北﹑湘西及川东三省接壤的广大地区。同年二三月间,清政府调遣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湖广总督福宁率领七省兵力十余万人,分路镇压。起义军以"敌有万兵,我有万山,其来我去,其去我来"的战术,四处出击。吴八月在干州狗拜岩战役中,歼灭福宁所率六千余人,福宁仅以身免。吴半生在凤凰厅大鸟巢河一带,阻击福康安达半年之久。八月﹐聚集在平陇的起义军推吴八月为苗王,石柳邓、石三保为将军。清政府为摆脱困境,采用剿抚并用的措施。九月,吴半生被奸细俘获。十二月,吴八月因叛徒出卖被俘。嘉庆元年(1796)六月,石三保又被叛徒诱至坳溪被俘。由于起义领袖相继遇害,起义军开始失利。九月,清廷委任额勒登保代替先后病死军中的福康安与和琳为统帅,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至十二月,起义军的最后据点石隆寨失陷,石柳邓战死于贵鱼坡,起义失败。

  咸同时期苗民起义:咸丰五年(1855),贵州苗族农民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由苗族农民领袖张秀眉领导,又爆发了大规模反清起义。张秀眉、包大度等人,在台拱掌梅里聚会盟誓,相约于三月十五日攻打台拱厅城,杀死州吏,由此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军攻占了黔东南大部分汛堡,又经过三年转战,先后攻克凯里、施秉、清江、台拱、黄平以及古州、都匀等府厅州县城。咸丰七年二月,大败清军于都匀附近的丁家堡,迫使贵州提督孝顺自杀。翌年,张秀眉领导的起义军控制了黔东南苗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区,并设立官职,收回屯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在此期间,贵定苗族农民在潘名杰兄弟领导下也揭竿而起,多次进攻龙里、贵定、贵阳等城镇,不断打击清军。九年八月,起义军攻克瓮安县城,十年一月,攻占平越州(今福泉)。同年,黔西北苗族农民在陶新春领导下,以赫章、毕节及云南镇雄三县交界处为根据地,配合太平天国曾广依部进攻大定府城,并包围毕节县城。同治二年(1863),岩大五与贵定苗族起义军以及太平军合围贵阳,不克。岩大五率部向安顺、大定两府地区进军,并以此为中心与清军交战。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乃集中兵力镇压起义。同治五年湖南巡抚李瀚章派兆琛、李元度等率湘军两万人入黔,包大度、九大白等率众抵抗。清政府改派席宝田代替围剿不利的兆琛。此后,苗族农民起义转入艰苦斗争时期。七年,清政府集中湘川黔三省兵力,由席宝田、唐炯、张文德分率三路围攻起义军。十一年(1872)夏,九大白、包大度、陶新春等起义领袖先后牺牲,张秀眉、岩大五、高禾、杨大六等相继被俘。至此,坚持十八年的贵州苗民起义宣告失败。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

分享:

相关推荐

    影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