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太和县志

根据相关研究且圆空斯般转,《太和县志》已知有11种版本来自。最早的为明永乐六年然态苗离防倒按飞物(1408年)之前版本,摘自《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辑录《泰和志》,具体作者已无可考证。《太和县志》是研究太和县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方策见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 书名 太和县志
  • 出版社 黄山出版社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

《太和县志》版本概况

  目已知《太和县志》有11种版本,即住香跑精才展精案衡:

  1408年(明永乐六年)前《泰和志》。作者无可考证。

  1574年(明万历二来自年)《太和县志(七卷)》,刘岕修,陈管纂。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太和县志(八卷)》,陈大纶修,吴溢、丁亮纂。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太和县志(八卷)》,成兆豫修,吴中最360百科、洪朝元纂。

  1869年(清同治八年)《太和县志》,王寅清采辑,无存册。

  1890 年(清光绪十六年)《存徵录稿(十一卷)》,吴大来修,未成。

  1925年(民国十四年)《太和县志(十二卷,首一卷)》,丁炳烺修,吴承志纂。

  染提兴其额色压针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太和县分乡图志》,方守先纂修,王渭源、王希读大员交黄意变永定清绘图。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太和县志资料》,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编著。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太和县志(三十卷)》,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等编著。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太和县志(上下册)》,太和县地方志办公室等编著。

1408年《泰和志》

  1408年(明永乐六年)之前《泰和志》。由于缺乏足够的线索,《永乐大典》本安徽《泰和志》的具体编修时间尚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其修于明永乐育号六年(1408年)之前。早于已知最早的《太和县志》即万历二年(1574年)刘岕编修的志书,它的存在是对民国《太和县志》所言"明以前纪载阙略"的补充,说明了在明代初年以前确实曾经编修过《太和县志》,而这部《太和县志》早已亡佚,到民红越司必例拉一望国编修县志时既不知道相关的装政叶侵夜呼草培边内容、也无法考征这方面的情况了测娘升体够先门据,只能以"明以前纪载阙略"来概言之。

1574年《太和县志》

  1574年(明万历二年)《太和县志(七卷)》刘岕修,陈管纂。原件现存国家图书馆。

  刘岕,号逊山,清苑(今河北省清苑县)人,明隆庆六年任太和知县。刘岕精于吏治,为政不依仗威力,重视农业部利散系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联庆点,积极振兴文化教育事业。他修文庙,建奎楼,对贫苦知识分子,死了人而无力营葬的,用自己的养廉费助葬。旧志书对他的评价甚高,说他:"于太和有再造之功"。

  刘岕对太和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他在明万历二年(1574年)编修《太和县志》,共7卷。在1983年编制《太和县志资料》时,只能从旧纪精器总才毛问已杀则志序言和图书目录中知道有这部志书,而走遍来自大江南北,踏破铁鞋无觅处,数年难得360百科一见。后来几经周折,编制新版《太和县志》的人从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才找到,但是管理人员又不让看原本,只能从放大镜里看复制的胶卷,因为是孤本,若是翻阅多了,损坏了就没有了,其珍贵如此。

  刘岕在给这部志书所撰的序言中说:"凡事之有关于邑者,具载无遗,汇为七卷:首舆胜,以辨封域;次食货,以悉利弊;次批司宁出信这主搞究建置,以记沿革;日后界衡吗州致毫白次历官,以称功德;次人物,以显钟毓;次礼制,以备仪节;次艺文,以缀英华。中为条目尚多,七者其纲也。一展卷,上下数百年间,了如做选笑革席帮环统厂角低指掌。"于此可以约略地窥见这足米误胡接须画线么接部志书的资料和鉴赏价值。

  清乾隆年间,太和知县成兆豫说:"太和之为县,肇于汉,而县志之作也,始于清苑刘岕,其时则为明万历甲戊。更历八十余载,至我朝顺治十有六年,陈公大纶始重辑之,今则又百年矣。嗟乎!自汉以来,岁阅数千,而太和之志,明以前阙焉无闻,明以后仅获两见,是何兴变福让济绿双之难而废之易也。"于此可见,刘岕创修《太和县助析同督六听愿志》,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1659年《太和县志》

  1659年(顺治十六年)《太和县志(八卷)》陈大纶修,吴溢、丁亮纂。原件现存国家图书馆和上海辞书出版社。

  陈大纶,字理仲,定兴人(河不航施煤底年阻过历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人),贡生,顺治十四年任太和知县。吴溢,字千顷,顺治举人,官教谕。太和县志,自明万历甲戌,知县刘岕创修。此志为陈大纶官太和时继风举四南证斗告再刘岕《太和县志》重纂,其书编例,分舆胜纪,食货纪、建置纪、历官纪、人物纪、礼仪纪、艺文七类,目六十有七。其凡例云:"彷纲目之体纪事,载一名以提纲大书;其下用双行者,详其样火副季零但林推事之始末、人之履历也"。按其书编例,则条注分明,全篇大抵采用表谱之体。每一提纲之下,引用史书注证,其引证之书如《明一统志》《文献通考》、天文律历、河渠、广舆等书,但不免有附会假借。卷前列总图一,绘极细致,图说详明。错岁婷欢语句财二取粮某太和四境无山,周围惟湖,南有沙河,北有茨河以泄水,不足以排灌;故广开沟渠,享其利。凡昔无今有者红父跑先代圆,图上加一新字以备记。县城居逐感境顶末图中,为长圆形,五门,图上有题纪曰:古迹汉细阳县,隋颍阳县,唐百尺镇,宋万寿县,元泰和县,明太和县。以一图表达一邑之形势、沿革、建设、水利,他志舆图未见此例。

1751年《太和县志》

  成兆豫修,吴中最、洪朝元纂。原件现存国家图书馆和天津市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

  成兆豫,字悦岭,山东邹平县人,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任太和知县。他荒年减免钱粮,请赈救济,唯恐灾民流离失所。平时与民休息,重视农桑,尤其重视培养人才。经常于政务之暇,招集县学生员谈话,勉励他们既重知识,又重品德,做到品学兼优。他还继刘岕、陈大纶之后,第三次编修县志,并因此受到颍州知府王敛福的称许。

1869年《太和县志》

  1869年(同治八年)一个叫王寅清的主修编纂《太和县志》,但没有成书,半途而废。保留下来的,只剩王寅清的一篇序文,历史资料早已湮没无闻,等于不修。志稿久佚,唯序存。

  王演清《太和县志》序: 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也。凡山川疆域之胜,沿革兴废之殊,与夫政事、文章、民风、物产,巨细兼赅,无美不备,关系固綦重矣。故修志者,采访诚宜周详,义例尤须严谨;若不论轻重名实,袭陋承讹,捃拾淆杂,是直会计簿耳!志云乎哉?顾太和之为县,肇于汉,而县志之作,则仿于明万历间清苑刘公岕。迨我朝顺治间范阳陈公大纶,洎乾隆间济南成公兆豫,两次重辑,迄今失修又久矣。其间治乱相寻,风俗寝变,耆旧沦亡,罗非易,不加采辑考证,何以信今而传后?是亦守土者之责也。余于同治七年八月,权篆斯邑,慨习俗之强悍,欲挽回而无由,又虑志乘之失,文献无考,不禁惴惴于中,惟愧末学支离,何敢轻言修辑?适逢吴大中丞竹庄,奏请纂修省志,檄饬采辑,爰聘邑之宿儒,分司采访,慎加去取,阅四月而告竣。体例仿照旧本,勿事铺张,务求实际,固不敢仰企刘、陈,成诸前哲,聊以补阙拾遗、免致湮没;若欲润色鸿业,挽回浇风,实有望于后之君子焉。是稿之成,司采访者为李惠芳、范振川、张万铨、李云、王彦邦,吴东岑、于云同、李宗可,张文盘,周寻其、王芦溪、张星灿、李玉华、张文彦、刘国桢、孙暹益等,总校刘震泽、庄元直也。例得备书。同治八年春王寅清序。

1890年《存徵录稿》

  1890 年(光绪十六年),吴大来纂修《存徵录稿》十一卷,但工未竣,书籍未见刊印。

1925年《太和县志》

  丁炳烺修,吴承志纂。原件现存国家图书馆。已出版发行。

  丁炳烺,字子莘,安徽宣城人,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任太和县知事,在任3年。当时军阀混战,盗贼蜂起,战乱频仍,兵连祸接,局势动荡,一夕数警。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丁炳烺修水利,劝农桑、办学校、御匪患,做了许多好事,确是不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倡修县志和培养人才。

  《太和县志》自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编修以来,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失修已174年,其间经历了多少县官。一个代理县知事的丁炳烺 ,竟能不畏困难,不避艰辛,毅然举事,实在值得称道。这还不说,丁炳烺为了保证志书的质量,不惜重金,延聘全椒大手笔吴承志(述庵)主编。吴承志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四世孙,家学渊源,才华横溢,又有丰富的修志经验。因此这部志书,质量甚佳,不论从资料、结构、文采哪一方面说,都为太和前几部志书所不及,就是与淮上其他各县相比,说它是一部好志书,也当之无愧。这不能不归功丁炳烺。说到这里,有一个插曲:民国十三年冬天的一个雪夜,丁炳烺正在与吴承志围炉谈艺,语未尽而警报至。大股土匪自河南入境,有进犯县城的动向。丁炳烺立即持枪登城,部署防守。可见乱世修志,不是象今天这样四平八稳、鸡犬不惊的。

  丁炳烺培养人才,从儿童抓起。连小学生考试他都要亲自出题,对成绩优秀者,个别谈话,加以勉励。关集张景仲、张仲明,人称张氏二才子,至今才名远播。他们上小学时,正当丁炳烺主政,对此都有深切的感受。张景仲诗文俱佳,又精于刑律,曾任何柱国的机要秘书和阜阳专区法院律师,丁炳烺离开太和30年后,犹念念不忘。1956年一个偶然机会,张景仲认识丁炳烺的一个侄子,问及丁炳烺,说已去世10年。张景仲不胜唏嘘,缅怀青眼,怆然有作,兹录之以飨读者:

  其一

  文题亲拟试群英,半部论语估太平。

  郡榜开时谁第一?十三孺子播才名。

  其二

  千里驹生积善家,邑尊属向阿翁夸。

  中途一蹶成凡马,伯乐翻疑自力差。

  其三

  飘然退乐归湖山,宦海抽身鬓未斑。

  赢得廿年幽静福,先生襟抱似陶潜。

  其四

  令威化鹤廿余年,消息今才到耳边。

  垂白无闻惭巨眼,青衫和泪伏风前。

  这几首诗,非一般唱和可比,情真意切,非发自肺腑不能为也。诗中,张景仲把丁炳烺比作伯乐、陶渊明,可见他对丁炳烺的推崇,也可见丁炳烺重才爱才的精神感人之深。

1945年《太和县分乡图志》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太和县分乡图志》,方守先纂修,王渭源、王希清绘图。《太和县分乡图志》记事止于民国三十三年。分乡图三十三幅,附志三十,约三万字。图前有太和县总论,含概述、形势、行政区划、交通、文化、经济、河流等,记载虽简略,却基本上把民国初期太和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反映出来了,现存有民国三十四年(1945)铅印本,分别藏于安徽省图书馆和苏州市图书馆。

  1993年《太和县志》引用《太和县分乡图志》中说"商业以界首为发达,东南通京,沪、蚌,西北达西安及后方各地,商贾云集,土洋杂货集散于此,为皖北第一商业重镇;次为原墙集,贸易以食盐、土布、竹木为大宗;再次为旧县集,贸易以粗碗为大宗" 。

1983年《太和县志资料》

  1983年《太和县志资料》由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是建国后首次修志,先后编辑两本《太和县志资料》,分为第一辑:历史部分和第二辑,属于内部资料,不对外公开出版,市面上能买到原版。《太和县志资料》为其后1993年版的《太和县志》的编制打下了基础。

1993年《太和县志》

  1993年《太和县志(三十卷)》的编著,已出版发行。从1983年至1988年,用了五年的时间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方式,一是到档案局、博物馆、图书馆和院校查阅文献资料;二是走访老干部、老农民、老工人、老艺人、老科技人员和各界知情人;三是实地考察。五年共编写部门专业志三十多部,连同收集到的文物、照片、回忆录及各种文献,共征集资料达一千七百多万字(件)。

  对收集到的资料,我们花费了很大精力分类、整理、对照、考证、核实。有些资料,不仅反复数次乃至十数次地去收集、补充,又反复较比印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求入志资料准确无误。

  十年的修志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收集与整理资料,是编纂地方志的基础工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们是首次修志,既缺乏完备的方志学理论指导,又缺乏修志实践经验。一部志书要站得住脚,无论如何,收集资料是一点不能马虎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志稿评议后,仍收集补充了大量资料;地区和省地方志编委会审稿后。再次为收集补充资料做了大量工作。这样,我们才稍觉心底踏实。

  1988年冬至1990年7月,是县志稿编写阶段。此阶段分三步走完:第一步,分口聘请八位编辑,以部门专业志为基础,编写初稿;第二步,由志办四位同志分工分纂,完成评仪稿;第三步,由陶克贵同志为首的审查组,对志稿进行县内评审。

  在志稿编写的过程中,我们总的指导思想,是运用新的观点、新的资料、新的方法编纂新时代的新志。在处理如何看待旧志书的问题上,我们坚持分析批判地继承,即继承旧志合理的某些形式,诸如总体设计横排竖写,以类系事,章法上以记为主,叙而不议等等;抛弃旧志的唯心史观以及重人文轻经济的倾向等糟粕。在框架结构上,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现代分工科学分类,依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先经济基础后上层建筑,在思想观点上力求贯彻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资料内容上,着重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风貌。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观点与资料的统一,科学性与地方性统一。

2015年《太和县志》

  太和县志(1986-2010)共130多万字,全面记述了太和县25年间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记述了其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四十二章,内容包括:建置区划、环境资源、人口、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交通、电力、农业、水利、林业、工业、商贸、财政、税务、金融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太和县志

分享:

相关推荐

    影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