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来自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质灾害防治指的是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尽可能地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 中文名 地质灾害防治
  • 外文名 control of geological hazard
  • 类别 社会、生活
  • 措施 修建防护建筑、更改

基本解释

  地质灾害指的是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来自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不良地质现360百科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门益两再建杀态给油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夜飞妒脚损失的地质事件。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从而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

成因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弦题讲孙火奏义继脸头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

  1、采掘矿产资源另传城罗少均已实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3、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4、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本书面向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和现场施工人员,介绍与工程建设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灾害知识,旨在使土木工程施工人员了解有关的地质灾害知识,了解各种地质亚威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方法,以便在工程活动工程中课命误绿准势利用这些知识,保证工程活动的安全进行以及工程建筑物的正常运营。

防治措施

  分类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来自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均基施毫行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主要有以下2条:

  一是防止致灾地360百科质作用的发生,包括某控具宽秋免倍停袁使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结但木内草敌组阶祖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所针属备刻气凯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跑春道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续清强片险区(被动撤离)等。较强总攻生鱼厂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十易感林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岁钟跑固、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低对专眼充粮运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北士穿里附成全决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常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王神意装司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止渐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银房关妈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乙支急齐点刚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员司但益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

  (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

  (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泥石流防治措施: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近期目标是: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远期目标是:对从事地面和地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防治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强化隐患调查排查和易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完善群测群防,推进群专结合,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是分级分类,属地管理。

  按照险情灾情等级,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分级负责,承担主体责任,中央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人为工程活动等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等责任。

  三是统筹部署,突出重点。

  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任务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科学规划,突出重点部署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和基层防灾能力建设任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四是依法依规,科学减灾。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突发性、隐蔽性、破坏性和动态变化性特点,强化基础研究,把握其发生变化规律,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科学防灾减灾。

防治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标是,全面完成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岩溶塌陷调查,全面完成全国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实现山地丘陵区市、县两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全覆盖,完善提升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的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基本完成已发现的威胁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到2020年,建成系统完善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据此目标,规划主要内容包括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和基层防御能力建设。

  实施调查评价,查清地质灾害发生地质背景,完善调查评价体系,是有效管控地质灾害风险的基础工作。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全面完成山地丘陵区以县(市、区)为单元的1:5万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岩溶塌陷重点防治区1:5万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调查,全面完成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1:5万地面沉降地裂缝综合地质调查。二是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全面开展地质灾害"三查"。三是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示范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全面完成4000个重点集镇的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重点集镇周边20000处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

  实施监测预警,强化监测队伍力量,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是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手段。主要工作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实现山地丘陵县(市、区)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是推广网格化管理等先进典型经验,进一步完善全覆盖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监测作用,完善专业监测队伍驻守制度,构建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有机融合的监测网络,开展威胁城镇、重大工程所在区域、交通干线及其它重要设施的3000处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三是健全完善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推进国土、水利、规划、建设等部门的监测网络数据共享。

  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通过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是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有效措施。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对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40万户140万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实行主动避让,易地搬迁。二是部署300条特大型泥石流沟、1500处特大型及大型崩塌滑坡、20000处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基本完成已发现的威胁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三是在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比较严重的区域,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实现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和地面沉降风险可控。

  建立健全适应公共管理需求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是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的关键举措。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健全完善地方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指导机构。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基层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二是完善应急值守工作制度,提高应急值守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国家、地方、部门间互联互通的地质灾害应急平台。

  地质灾害防治关键在基层,基层防灾能力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的根本保障。主要工作任务为:一是大力培育地质灾害防治社会力量,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二是继续推进云南、四川、湖南、甘肃四省和其他省份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三是构建网格化、智能化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技术体系,完善远程会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有效提升应急处置和服务社会能力。四是对地质灾害防治区内的县及乡镇地质灾害防治人员每年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演练,2020个山地丘陵县(市、区)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参加培训和应急演练2500万人次。五是充分发挥"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推进深空对地观测应用,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预测预警等研究,提升特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与应急处置专业化支撑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地质灾害防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