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iv号坦克

IV号坦克(德文:Panzerkampfwagen IV),是德国研制的一型中型坦克。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德国被迫签订《凡尔赛和约》,其中协约国禁止其发展与生产坦克,然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德国军方已体察到未来建立装甲部队的需求,故机动兵总司令部来自参谋海因茨·古德里氢刚根致我在安于1930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

1934年1月,陆军武器署提出了由III号与IV号两种坦克搭配组成装甲部队,新的车辆被称为Bataill360百科onsführerwagen,也就是营指挥车(BW)。IV号坦克定位为支援型战车,总重量限制在24吨左右。同时为了规避条约,IV号坦克最初研发时也有着"中型拖拉机"的代号。

  • 中文名称 IV号坦克
  • 国家 德国
  • 正面装甲 30-80mm
  • 侧面装甲 15-30mm
  • 德文名称 Panzerkampfwagen IV

机械介绍

  IV号坦克(德文:Panzerkampfwagen IV,又称为土而觉升:四号坦克)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一款用途广泛的中型坦克。它原本被设计为步兵支援用的中型坦克,作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之一与III号坦克一同作战。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因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成熟、易生产、性能平均、使用可靠上,后期尽管"虎"式坦克与"黑豹"坦克威力强大,装甲坚厚,也从未还城贵争灯负统探束学界能替代IV号坦克。所以IV号坦克被德军士兵称为"德意志军马"。IV号坦克随德国装甲师走遍了各个战场,就连敌人也对它赞赏不已 。

  IV号坦克的素质比盟军大部分坦克更佳。四号坦克较大的改良空间亦使其经常被改造,成为用途最广泛的坦克,既有改造为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也有改造为弹药运送车、架桥坦克等。从投产至二战结束,德国共制造了逾8,800辆四号坦克或其改造型。四号坦克参加了几乎所有战役,而且表现出相当的可靠性,没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号有大量的技术问题,被德军装甲兵昵称为"军马"。四号坦克除了由德国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范卷没沿析吸会其它国家,甚至二战结束后仍有国家将其投入战争 。

技术性能

火力

  由于德国军方初期打算以IV号坦克作为反步来自兵的工具,因此早期的坦克只有一门75mm KwK 37 L/24火炮,并配以高爆弹,车内可携带80发炮弹和2800发机枪弹带。后来德国为了对抗苏联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便为IV号坦克F2型及G型装上75mm KwK 40 /L43 高速反坦克炮,此时IV号坦克开始取代III号基值当校心诗争坦克担任主力的地位360百科。而在后期更为G型及其后生产的IV号坦克装备收子何态小受够进鲁面75mm KwK 40 /L48反坦克炮,1000米能击穿110mm厚的装甲除关失担刑兵,其威力仅次于虎式坦克的88mm KwK 36 L/56坦克炮,胜过除了T-34/85,英国萤火虫企木和美国的M4A3谢尔曼坦克等等盟军主力坦克以外当时的所有中型坦克。

  而全部型号的IV号坦克都有一挺7.92mmMG34机枪,由无线电员负责操作;而B团皇策继任束告岩直定型及C型则配有两挺7.92mm MG-34机枪 。

装甲

  IV号坦克A型采用了以滚轧均质钢制成的30mm正面装甲、15毫米侧面装甲以及10毫米顶部装甲和5毫矿短米的底部装甲。由于IV号坦克主要作七晚占湖前脸况效油章执行步兵支援的任务,因此研发当时被认为它的装甲是足够的。然而,当IV号坦克接手了III号坦克的反坦克的用途后,它的装甲便被大大强化了,如四号坦克举副科解等穿问告犯烧B型的30毫米装甲,到E型的50毫米装甲及H型的80毫米装甲等。此外,部分在前线服役的IV号坦克更加添了裙边(Schur-zen)及附加装甲层。裙边大约有5毫米厚,装置目的是让高爆装甲弹提前引爆;在车身侧边的可拆式附加装甲则约5毫米厚,炮塔外围的固定式附加装甲则为8毫米,车身也常漆有一层Zimmerit防磁覆盖物以避免磁杀八异丝磁兵亮水编性爆裂物附着。

机动

  IV号坦克引擎位于车体后方,动力由传承轴输至前方的齿轮箱和驱动轮。最早期的IV号坦克A型装有230匹马力的迈巴赫校冷久某还容怎抓12汽缸HL10粮扬在8 TR发动机,最高时速为30千米/小时。而后期阻外足音的IV号坦克则改采用了300匹马力的迈巴赫12汽缸HL120 TRM发动机,最大时速可达40千米/小时。而IV号坦克亦像其他二战德国坦克般使用汽油作为燃料。乘载系统每边分为四组,每组两个路轮,连接至台车式叶状弹簧避震器上。大型惰轮位于后方,另有四个履带支轮。IV号坦克可携带470升的汽油作为燃料,分别存于车内三个油槽,油槽容量分别为220升、140升及110升。

成员与配件

  IV号坦克炮塔乘有车长、炮手及装填手,车体内有无线电操作员和驾驶员。炮塔由电动马达转动(III号坦克为手动,但后期型也改为电动),车长有一突出的顶塔位于炮塔后方,以提供更广的观察视野,而炮塔侧边有一个逃生门口。

  从IV号E型开始安装了储物箱(Gepack Kasten),是一个很常见的小架子,有的在炮塔后有的在车体上。

  1943年中期,IV号坦克开始安装炮塔以及车体侧装甲裙板。以前的型号在返修的时候都被加厚装甲,重装武器以及及时进行标准升级,其他一些则被nskk机构用于训练。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初期,IV号坦克配备单轴拖车携带两桶燃料以增加其作战半径。1941年至1943年在非洲战场使用的IV号坦克都加装了适应沙漠战斗的过滤器以及改进的通风设备。从1942年秋天开始,东线作战的IV号坦克开始装备加宽的"冬季履带",1944年春天起,则开始安装更宽的"东部履带"。

发展历程

"营指挥车"

  1934年1月11日,古德里安对陆军武器署提出了一项坦克规格需求方案,主要战斗由两种坦克搭配:主战坦克配备高初速炮,而支援型坦植村留古站肉系构检素乱克则搭配大口径炮,四号坦克即属于后者。计划中希望德国封实厂听厂商开发一款重24笑倒担粒需联在如顾吨、最高时速35千米/来自小时、安装一门可发射高爆弹的短管大口径炮,目标为掩护步兵攻击之坦克。新型坦克被称为Bataillonsführerwagen,即"营指挥车"(BW)。

  1935年,克虏伯受命按照其设计生产,同时采纳其他样车的优点。又经过一些测试后,克绿虏伯公司开始制造IV号A型。新坦克行动装置由前置主动轮、诱导轮、车体每侧8个负重轮2个一组分为4步划宜苏湖选行设线组,悬挂装置则采用板簧平衡式,每条金属履带由101块履带板组成,履带板宽360百科360mm。在负重轮上面是守客相4个托带轮(J型应压持入井协合减少到3个)。乘员5人,分普占密别是:炮塔内的车长、炮手、装填族施手,车体前部的驾驶员和机电员,刑夜后星女银官附乘员之间采用对讲机保持通信。炮塔用轧制钢板和铸造装甲板铆接而成,炮塔后部有一个桶状指挥塔,两此整吧底非机比侧有应急出口,炮塔旋转采用电驱动或者手操纵,车体前部右边安装1挺7.92mm MG34型机枪。

  当年,克虏伯、莱茵金属及MAN生产的三款试验型坦克开始进行测试,结果题样施克虏伯公司的产品受到采华免袁用,虽然克虏伯的方案义交煤被选定,但德国军方远定抗急则新与克虏伯方面此时因为悬挂问题发生矛盾,最后克虏伯不得不作出妥协,使用双弹簧平衡灶式切企训才无华立各悬挂,这是之后四号坦克的标准悬挂。

  之后,克虏伯以IV老军师逐没今李号坦克A型的名称进行量产,并和三号坦克一样与许多厂商签下制造合约。并赋予其编号"第622号试验车"(Versu济令夫觉变啊建chskraftfahrzeug 622,"Vs.Kfz.622"),指定由其进行生产,很快,克虏伯于马德堡的工厂开始生产IV号坦克。1937年10月第一辆IV号A型于1937年10月制造出来,紧接而来的六个月则继续生产另外35辆同型车,并继续进行改良工作。但由于为了简化结构花了不少时间,直到1939年时四号坦克才能进行量产,此时已经发展到D型了。于是,IV号坦克即成为德国于战前开发的最后一款坦克。

IA/B/C型

  1937年10月,克虏伯制造出第一辆IV号A型坦克,到1938年3月为止,A型一共生产了35辆(底盘编号80101-80135),其中5辆被用于测试,另外30辆则被投入实战直到1941年,德军在波兰、挪威、法国战役中都使用过IV号A型坦克。1938年4月到9月,克虏伯又生产了42辆B型,B型一直服役到1943年晚期,B型改进了炮塔,车体前部装甲也有所加强,取消了前机枪,其驾驶员和机电员舱门都做了改进。IV号B型坦克参加了德军在波兰、法国、巴尔干以及苏联的战斗行动。IV号A型坦克发动机采用的是迈巴赫公司的HL108 TR型12缸水冷汽油机,转动装置则是ZF公司的SRG75型,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B型的引擎是迈巴赫公司的HL120 TR型12缸水冷汽油机,功率为300马力,转动装置为ZF公司的SSG-75型。

  1938年10月到1939年8月,IV号坦克C型开始生产,克虏伯共生产了134辆(底盘编号80301-80440),1943年仍可以看到一些C型在服役。C型晚期型(从底盘编号80341开始)采用了新型的迈巴赫HL120 TRM水冷12缸汽油发动机,其功率为320马力,转动装置为ZF公司的SSG76型,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这种发动机成为以后所有型号IV号坦克的标准发动机。c型的同轴机枪上加装了装甲套管,和b型一样它也取消了前机枪。1940年后期的c型的车体和上部结构都加厚了装甲。波兰战役中德军第1装甲师有14辆IV号坦克C型参战,而第1轻装甲师则有8辆参战。

D型

  大多数早期IV号坦克都是作为试验及训练之用,当然也有一些被投入实战。1939年10月,克虏伯制造出D型,到1941年5月一共生产了229辆(底盘编号80501-80748)。D型是首个生产型,其在德军中一直服役到1944年。

  D型采用新的车体前部装甲设计和新的火炮外部防护,D型还恢复航向机枪,车内机电员的位置也稍有后移。1943年,有一些D型被升级成G型的样式,换装上威力较大的长身管75mm kwk 40/L48型火炮,D型中有少数底盘被用于改装成架桥车、自行火炮、甚至巨炮"卡尔"的弹药供应车。德军在法国、北非、巴尔干以及苏联战场都投入了IV号D型坦克。

E型

  1940年9月到1941年4月,克虏伯公司又制造出223辆(似乎有些资料说是233辆,也有280辆一说)IV号E型坦克(底盘编号80801-81023),E型是以D型为基础设计的,其将正前方装甲提升至50毫米,并临时在倾斜装甲加上一块30毫米厚钢板,指挥官的车顶舱口向前移动,很多旧款的IV号坦克回厂修理时也进行了升级。E型是IV号坦克系列里第一个在炮塔上安装储存箱的型号。车体后部都安装了一个储存架。并在驾驶员舱门以及主动轮和指挥塔上都做了修改。炮塔顶部安装了新的排气风扇。大约有40辆IV号坦克D、E型坦克被送到非洲的第5、第8装甲团服役。值得一提的是在1940年后期,为了使III号和IV号坦克标准化,出现过一种基于IV号坦克E型坦克,改装了大的负重轮以及FAMO的悬挂装置的设计样车。

F1型/F2型

  1941年4月,IV号坦克F型开始生产。与E型的附加式装甲不同的是,IV号坦克F型于炮塔及正前方上直接安装上50毫米装甲,而侧部装甲亦同时加厚至30毫米。改装后车重22.3吨,这使厂商相应将履带宽度由380毫米增加至400毫米以减少地面平均承受的压力,宽一点的履带也有助安装雪地单向齿轮配件。生产商同时改造了滚轮及前链轮。1941年5月26日,在巴巴罗萨行动前几星期的一场会议中,希特勒决定提高IV号坦克的主要装备。克虏伯获得该合同,它整合了Pak 38反坦克炮到新的车体:Sd Kfz161/1。第一辆原型车于1941年11月15日交付。

  然而,一个月后出现的苏联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使德军发现他们需要一门更强的坦克炮。1941年11月,曾经决定使用的50毫米炮又被放弃,改用莱茵金属制的75毫米反坦克炮,该炮后来称为75毫米Pak 40 L/46。由于该炮的后坐力的行程很长,IV号坦克的炮塔根本放不下。因此军方对其进行改良,成为75毫米KwK 40 L/43。这种装备长炮管的IV号坦克F型名为IV号坦克F2型,同时装备短炮管的就改名为F1型。当发射穿甲弹时,炮弹的初速从以前的430米/秒提高到790米/秒,能在1830米外穿透77毫米的钢制装甲板。最初IV号坦克的炮管安装了单腔球型炮口制退器,但它提供的制退能力甚至不到反后座系统需求的一半。坦克的重量此时增加到23.6吨。除了生产时装上长炮管外,有25辆F1型回厂改装并升级火炮。三个月后,IV号坦克F2型重新命名为G型,早期的G型与F2型没有太大分别。

G型

  1943年3月起,德国开始生产安装了新的75mm Kwk 40/L48型火炮的IV号G型,这种型号的设计编号被定为sd.kfz.161/2。G型生产的一年当中,其又小改进了几次。鉴于该坦克几乎达到改装的上限,为了避免再增加重量,侧面附加的20毫米钢板被取消,但基本装甲厚度增加至30毫米。省下来的重量转移到前方装甲,该处附加了一块30毫米表面硬化装甲板,至此正面装甲厚达80毫米。正面装甲附加的30毫米装甲板其后又改至焊接在装甲上。除了因为增加重量而导致悬挂系统经常发生技术故障,1942年11月8日的报告显示增厚的正面装甲受到部队好评。此时军方决定为IV号坦克上一块30毫米附加装甲板,1943年1月5日,希特勒决定将所有IV号坦克改为80毫米前装甲。此时,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只能在100米以内击穿IV号坦克的前装甲。

  为了简化生产,炮塔两侧和正面右侧的观察镜被拆除,而两个备用车轮则放在车体左侧后方。然后再将7个备用履带链放置在正面倾斜装甲板之上。在较热地区执行任务的坦克改善了后侧的通气口,而在较冷地区执行任务的坦克则加设加热冷却液的装置及一个起动液喷气器。新光源取代了原来的大灯,炮塔上的通讯器亦遭拆除。1943年3月19日,第一辆在两侧和炮塔加了裙边的四号坦克展出。G型后期将指挥官的两个舱口改为一个较大的圆型舱口,舱口并加以装甲覆盖。1943年4月原来的炮管改为更长的KwK 40 L/48坦克炮,并加上一个重新设计的炮口制动器。IV号坦克在此时开始取代了III号坦克的地位

H型

  1943年4月,德国开始制造IV号坦克H型,H型也装备了75mm Kwk40 /L48型火炮,同时H型开始装备5mm厚的装甲侧裙板。H型是IV号坦克系列中产量最大的,从1943年4月到1944年7月,一共制造了3774辆(克虏伯、伏玛格、尼伯伦根工厂,底盘编号84401-91500)。其车体改进为Sd.Kfz.161/2。H型亦由将附加式装甲改为80毫米装甲而改善了生存能力。当时德军步兵备磁性反坦克雷,为了避免盟军加以复制利用,因而为坦克加上防磁装甲。坦克的侧面和炮塔四周进一步增加5毫米侧裙及8毫米炮塔裙。IV号H型生产期间,其橡胶覆盖的回轮改为纯钢制,车身也为容易损坏的侧裙设置三角支架。一个用来发射人员杀伤雷发射器(即S雷)的孔亦加上装甲板,因为该类武器的存量已经很少至近乎没有。这使坦克的重量跃升至25吨,严重影响了其机动,换装III号坦克的SSG 77变速箱亦没有解决问题。

J型

  1944年6月,IV号坦克J型开始进入制造,这是IV号坦克最后一种量产型号。J型和H型差不多,在排气装置以及悬挂系统上做了一些改动以易于制造。到1945年3月,尼伯伦根工厂一共生产了1758辆IV号坦克J型。但由于德军战损非常多,J型大幅简化其生产过程来提高生产速度。用来协助旋转炮塔的发电机被取消,所有的IV型号坦克炮塔都是采用电驱动转动,而J型则是只能采用手动式旋转,留下来的空位用来作辅助燃料槽,该槽容量达200升,故其最大行程增至320千米。而1944年后期,德军的装甲车的坦克不再使用防磁装甲,IV号J型也同样取消了防磁装甲。晚期型的J型采用了铸造诱导轮以及钢质托带轮,将托带轮减少为3个,同时J型的5mm侧裙改为铁网制。厂方还取消了炮塔上的手枪射击口及观察口,同时简化引擎的散热器。IV号坦克H型和J型在有经验的坦克手手里都是极具威力的武器。除了正式的改进,IV号坦克还根据前线反馈的信息实施的不间断改进甚至乘员自己的改造。

炮塔改良型

  1944年,人们普遍认为IV号坦克开发潜能已经挖掘殆尽,不过当年11月,克虏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新想法,即将黑豹F型的新式"箭"形炮塔(安装了KwK 42或44/1 L/70 75毫米火炮)安装到IV号H型的车身上。但经过测试底盘明显不堪负重,以及炮塔座圈过大以至于装上之后炮塔无法旋转,于是这项计划被驳回。

液力实验型

  IV号液力型的坦克,是二战期间德国使用IV号G/H型坦克改装液力传动装置的试验车,研制于1943年末。其外观上的明显改变是诱导轮变为后驱动轮,同时发动机舱加大以容纳2部发动机驱动油泵。起初该试验车没有炮塔,1944年安装了改进的液压驱动炮塔,唯一的样车曾送到苏联战场加入武装党卫军。

  所谓液力传动,就是可以实现坦克原地转向的一种传动装置。借助这种装置,德国IV号液力型以及后来出现的德系重坦,都可以在狭小空间内实现灵活的原地转向,比起同期苏联坦克有了不小的科技优势。液力传动装置在当时很有前途,但由于造价高、科技含量高、制造难等原因,只有德国在二战初期、美国在二战后期研制出了液力传动系统,由此可见德国人二战时军事技术的领先与前瞻性。

反坦克歼击车

  1942年12月,德国军方要求在IV号坦克基础上开发一种前装甲厚100mm,安装75mm Pak 42 L/70型火炮的新型反坦克歼击车。

  该车要求在安装了带有火炮的上部结构后轮廓较低,其设计编号为Sd.Kfz.162,一般被称为Jagdpanzer E 39,或者IV型坦克歼击车。开发工作从1943年早期开始一直到1943年5月13日,沃马格(Vomag)公司在1943年9月向希特勒展示了木制模型。1943年10月,这种新型坦克歼击车的软钢样车被制造了出来,也向希特勒做了展示。1943年12月,制造出IV型坦克歼击车最后的原型样车,接着沃马格(Vomag)公司受命迅速进入生产。

  1943年12月,IV号自行反坦克歼击车正式定型,沃马格(Vomag)公司被要求立刻开始生产。1944年1月,第一辆正式生产车离开了生产线,它使用的是改进过的IV号F型坦克的(短)底盘,并被命名为IV号F型自行反坦克歼击车,编号Sd.Kfz.162。预生产型和量产型装备的是39型48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8)且带炮口制退器。1944年1月到11月,Vomag一共制造了769/784辆IV号自行反坦克歼击车(底盘编号为320001-321000)。每月平均产量为70辆。当IV号自行反坦克歼击车(Sd.Kfz.162)生产终止后,仍多出了26辆底盘,这些底盘随后被改装为其他特种车辆。

  1944年8月,42型70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42 L/70)开始被安装在车体上以取代旧的39型48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8),主要目的是加强火力(装甲穿透力),新的IV号自行反坦克歼击车编号为Sd.Kfz.162/1。

  1944年8月,两种装备75mm L/70火炮的新型号进入制造,分别被定名为IV/70(V)型反坦克歼击车(设计编号为Sd.Kfz.162/1)和IV70 型反坦克歼击车(Sd.Kfz.162/1)。Vomag公司设计的为IV/70(V)型反坦克歼击车,而阿尔卡特(Alkett)公司的则为IV/70(A)型反坦克歼击车。尼伯龙根工厂Nibelungenwerke负责将经过微小改动的沃马格(Vomag)公司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Jagdpanzer IV(V)上部结构直接安装在未加改动的H/J型IV号坦克(Panzer IV' Ausf H/J)底盘/车体上。阿尔卡特(Alkett)公司的设计使制造更容易,但同时也意味着车高的增加。同样随着生产的进行,微小的差别也出现在不同时间生产的这种4式自行反坦克炮上。生产一直持续到1945年3月,它也被称作Jagdpanzer IV/70(A)"暂时解决办法"(Zwischenlosung)。

  1944年8月到1945年3/4月,德国制造了930/940辆IV/70(V)型反坦克歼击车(底盘编号为320651-32100和329001-);1944年8月到1945年3月,制造了278辆IV/70 型反坦克歼击车(底盘编号120301-)。Vomag制造IV/70(V)型反坦克歼击车每月的产量为103辆,而尼伯伦根工厂制造IV/70 型反坦克歼击车每月为34辆。到1944年12月,新型的IV号反坦克歼击车完全取代了前面安装75mm L/48火炮的型号。

  早期的IV/70(V)型反坦克歼击车底盘和动力系统依然和PzKpfw IV型坦克一样,前部装甲板由原来的50mm厚垂直装甲板改为两片倾斜的装甲板车首,上面那片装甲板厚度为60mm,下面的为50mm。另外,内部部件布局也做了改动以适应新的上部结构。改变包括燃料箱位置、炮弹架位置、底部逃生舱门的位置、通气及加热系统。上部结构采用了倾斜式装甲板,防护能力几乎提高了一倍。上部结构是由大块装甲板焊接而成,制造更加简单和快速。75mm L/48型火炮安装在前部装甲板上,上面还有两个机枪射击口和驾驶员潜望镜。火炮安装位置偏右20cm,可以手动移动左右各12度,高低射界为-8度到+15度。侧装甲厚度为30mm,前装甲厚60mm。

  1944年5月起,车首上部装甲厚度增加到80mm,前部装甲和侧装甲则增加到40mm,较厚和倾斜的装甲板起到了不错的防护效果。但车体前部的重量使得悬挂超重,所以前两个(或四个)负重轮换成全钢型,

  IV号反坦克歼击车乘员有4人: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车高仅有1.85m也提高了整车的防护能力。IV号反坦克歼击车75mm主炮携弹79发,机枪弹1200发。公路最大速度为40km/h,战斗全重大约为24.5t。早期型的IV号反坦克歼击车有一些问题,很快就被改进了。

  IV号反坦克歼击车车形低矮,拥有良好的机动性和火力。是一种难以对付和危险的战斗车辆,尤其在防御作战中。它装备的70倍径身管75mm火炮在安全距离上除了苏联的IS-2坦克外能摧毁盟军所有的坦克。它的最大缺点在于没有炮塔,作战时要转动自身以瞄准敌人,不过当时主要执行的是防御任务,这个缺点并没有很大影响。IV号反坦克歼击车是一种优秀的防御武器,不过制造的太晚,数量又很少,这使其对战争的形势没有起到多少决定性作用。

野蜂自行火炮

  野蜂自行火炮设计于1942年。1941年6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作战入侵苏联,前锋装甲部队缺乏机动炮兵火力支援,当时虽然已有几种自行火炮车服役中,但德国陆军对其性能及表现并不满意,因此1942年德国陆军开始设计新型自行火炮来满足需求。

  第一个考虑方案是以III号坦克车体搭载一门leFH17 105mm榴弹炮,但军方偏好使用IV号坦克车体,于是这个方案在制造原型车一辆后被搁置。替代方案则是计划使用特别设计的Geschützwagen III/IV车体,但搭载一门sFH18 150mm 30倍径榴弹炮。Geschützwagen III/IV车体是一种III号/IV号坦克混种车体,结合了III号坦克的驾驶、转向系统以及IV号坦克的引擎、悬挂,这个车体后来也使用于"犀牛"反坦克歼击车。

  野蜂自行火炮在车体后方有一个顶部开放式战斗间,并有10mm的装甲围绕以保护乘员与火炮,引擎移至车体中央部份以让出空间给战斗间。末期型则将驾驶室与上层结构稍为修改,以便给驾驶与通信员有较大的空间。

  由于基本型野蜂自行火炮只能携带数量有限的弹药,所以又开发出"Munitionsträger Hummel"野蜂弹药运输车以协同作战。野蜂弹药运输车基本上就是没有装备火炮的野蜂,但有装设置弹架以便输送弹药。如果情势需要,野蜂弹药运输车也可以重新武装,在战场装上榴弹炮,摇身一变成为野蜂自行火炮作战。

  到战争结束为止,德国总共生产了714辆野蜂自行火炮及150辆野蜂弹药运输车。

战斗中的设备

  二战前德军生产的211辆IV号坦克,其中参与波兰战役的有198辆,其余则留在装甲兵学校或预备队等。当时德军坦克共有1445辆I号坦克、1223辆II号坦克、98辆III号坦克及211辆IV号坦克,III、IV号坦克占总数不足百分之10。整场战役中只有19辆IV号坦克被击毁。波军具有击毁德军装甲部队能力的坦克不足200辆,反倒是其反坦克炮对后者造成的威胁较大。此亦使德军官兵对步兵支援坦克IV号坦克的期望更大。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开始。虽然此前中型坦克产量开始增加,但该战役的主力仍是轻型坦克。德军仅投入523辆I号坦克、955辆II号坦克、349辆III号坦克、278辆IV号坦克、106辆LT-35坦克及228辆LT-38坦克。战争期间,官兵发觉单凭IV号坦克的短炮管很难打穿S-35坦克和B1重型坦克的装甲。S-35坦克的装甲厚56毫米,而IV号坦克炮弹于700米外发射时只能穿透约43毫米的装甲。相同的尴尬情况亦发生在对上英军玛蒂尔达步兵坦克的时候,该坦克的装甲厚达78毫米,最薄也到65毫米。参与法国战役中的德国坦克的性能明显不及英国及法国,德军能胜出主要依靠良好的通讯系统及新发明的战术-闪击战。法国战役期间,IV号坦克损失达97辆,占总数近35%,战损率为德军各类型坦克中最高。之后有人以上述原因建议加厚装甲并加强武器穿透力,但因为德军在法国战役的成果太辉煌,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IV号坦克随后和德意志非洲军到达北非。此时的坦克团只有在第3及第6连配有IV号坦克,合共22辆。沙漠中坦克炮的装甲穿透性方面,III号坦克在IV号坦克换装长炮管前一直领先。尽管IV号坦克相较英军坦克性能差距不大,甚至在部份领域上有些优势,但凭其短炮管无法击穿玛蒂尔达型步兵坦克厚达80毫米的装甲,甚至连穿透力较高的III号坦克也不能,玛蒂尔达步兵坦克的惟一缺点就是其速度过慢。由于非洲的运轮与补给作业之困难,德军指挥官隆美尔将军直到1942年才获得27辆装备L/43长炮管的IV号坦克F2型。他随即将那些坦克作为攻击的矛头。新式坦克能在1500米外击穿当时任何英军坦克,如此的射程在以沙漠为主要地形的北非战场中具有相当的优势。尽管德军获得新型坦克,然而美国大量提供M3格兰特和QF 6磅炮,使德军仍居劣势,最终落败。

  IV号坦克于1941年早期还参与了入侵南斯拉夫之战和希腊战役。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拥有572辆IV号坦克,其中41辆正在维修,因此6月22日时只有439辆IV号坦克参与巴巴罗萨行动。战争初期,尽管IV号坦克的质素比大部分坦克还要好,但对抗T-34、KV时仍有不足。IV号坦克在0距离下亦不能击穿T-34坦克的装甲,后者却能在1千米外就击穿IV号坦克最厚实的正面装甲。德军其后开始研发锥形装药,最初只能击穿40毫米,然后到70毫米,最后达100毫米。锥形装药使只能发射低初速的短炮管IV号坦克亦能击毁其它坦克。激烈的战斗使IV号坦克很容易故障,7月中时已有近50%发生故障或不能作战,虽然最后大部分都能修好。1941年未,IV号坦克总损失数达到378辆,达同年6月时德军四号坦克的66%。

  1942年装上长炮管的IV号坦克F2型开始分发到前线。现时,四号坦克终于能在1200米外在任何角度击毁T-34。直至蓝色行动开始之前,已经有约135辆IV号坦克装上长炮管。此时其为惟一一种能击毁T-34及KV-1的坦克,然而相对于苏联红军装甲部队的数量来说还是太少。1942年6月至1943年3月期间,IV号坦克成为德军最重要的坦克,装甲师中大部分亦是IV号坦克。尽管虎式坦克在1942年开始服役,其极少的数量对战役影响不大,而且虎式在初期经常故障。而黑豹中型坦克至1943年5月才送到东线战场的官兵手上。IV号坦克的重要性亦可在其损失数中看出,1942年有502辆IV号坦克在东线损失。

  至1943年,包括库尔斯克之役在内,IV号坦克继续维持其重要角色。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新型黑豹坦克的可靠性仍然不足,作战效率低下。因此,就库尔斯克之役德军已投入841辆IV号坦克。至1943年,德军已在东线损失共2352辆IV号坦克,某些装甲师甚至只剩下12-18辆坦克可用。

  从北非战场之后,德军的新型IV号坦克终于在诺曼底登陆第一次见到M4谢尔曼中型坦克。此时,IV号坦克占德军坦克约一半。11个在诺曼底地区活动的装甲师中,大部分皆是由一个IV号坦克团及一个黑豹坦克团组成,共约160辆坦克,而同时武装亲卫队辖下的装甲师通常装备精良。战役之初,由于IV号坦克在诺曼底的森林中隐藏得很好,而且其主炮口径达75毫米,对盟军的坦克极有优势。但IV号坦克在发动德军的西线反攻行动时仍显得十分脆弱,由于盟军掌握制空权,又有良好的补充,IV号坦克极易受到盟军战斗机、反坦克炮、反坦克歼击车攻击而毁损。诺曼底战役卡昂地区,有一些晚期IV号坦克被埋在地下仅露出炮塔作为固定火力点,这种火力点极难被察觉及摧毁,作战中试图接近的盟军坦克部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

  1944年,有2643辆IV号坦克被击毁,而这些损失却越来越难以补充。IV号坦克此时已难以对抗苏军拥有的T-34-85、SU-100以及拥有122毫米炮的IS-2。美军也装备了M10、M18、M36反坦克歼击车,英军也改装了谢尔曼,加装了QF17磅反坦克炮,称为谢尔曼"萤火虫"。虽然IV号坦克的劣势开始明显,但由于黑豹坦克的补充开始变慢,大部分装甲师,甚至连属于精锐单位的武装党卫队"帝国"装甲师的坦克也都以IV号坦克作为主力。1945年1月,德军又于东线损失了287辆IV号坦克。总计下来,德军共于东线损失了6153辆IV号坦克,占其损失总数近75%。

  战后,一些IV号坦克被叙利亚等国家购买,参加了早期的中东战争,到1967年仍可在戈兰高地战场看到叙利亚军队中的IV号坦克身影。

生产

  最初德军有限的使用IV号坦克,因此克虏伯是其唯一制造商。波兰战役之前,IV号坦克生产了262台,35台A型,42台B型,140台C型及45台D型。入侵波兰后,IV号坦克作为装甲部队中流砥柱被确定下来,在奥地利城市圣.淮伦天增加了尼柏龙根工厂(由戴姆勒-奔驰管理)。作为扩大生产型号,223台E型交到德军手中。到1942年,德国生产了462台F1型,强化主炮的F2型也开始生产。此时IV号坦克的生产规模已超过原来4倍。

  在普劳恩的沃玛格工厂在新型IV号坦克出现后也参与了生产。在1941年平均每月生产39台坦克,1942年提升到83台,1943年每月生产了252台,1944年IV号坦克月产量达到了每月300台的顶峰。然而,在1943年12月,克虏伯工厂开始转产IV号突击炮,1944年春天,沃玛格工厂开始生产IV号自行反坦克炮,仅剩下尼柏龙根工厂在继续生产IV号坦克。鉴于盟军在空中及地面攻击,屡遭挫折的德国工业遭受巨大的压力。1944年10月尼柏龙根厂在空袭中遭到数次严重损失,1945年4月IV号坦克的产量下跌到1942年之前水平,大概每月仅有55辆坦克走出生产线。

  型号

  制造年份

  简介

  生产数目

  四号坦克A型

  1937年-1938年

  四号坦克最早的型号

  35辆

  四号坦克B型

  1938年及1942年

  装甲加厚,并装配了更大的发动机

  42辆

  四号坦克C型

  1938年-1939年

  改良了少部份的性能

  138辆

  四号坦克D型

  1939年-1940年

  侧面装甲加厚

  229辆

  四号坦克E型

  1940年-1941年

  侧面及正面装甲加厚

  223辆

  四号坦克F1型

  1941年-1942年

  简化结构

  462辆

  四号坦克F2型

  1942年

  装配75毫米L/43反坦克炮

  175辆

  四号坦克G型

  1942年-1943年

  炮塔装甲加厚,并用于冬季作战

  1,687辆

  四号坦克H型

  1943年-1944年

  加长炮管,采用75毫米L/48火炮,并加厚装甲

  3,774辆

  四号坦克J型

  1944年-1945年

  增大燃油箱,炮塔驱动改为手动,简化生产

  1,758辆

出口

  IV号坦克是出口最多的德国坦克。

  1942年德国向罗马尼亚出口11辆,匈牙利32辆,1942年底及1943年初期间,其中大部分损失在东线。在整个大战期间,罗马尼亚接收了约莫120辆不同型号的IV号坦克。

  德国供应了46或91辆IV号坦克以武装保加利亚。

  12辆给意大利以此作为组建新装甲师的基石。该批坦克在意大利独裁领袖墨索里尼被废黜时用于训练意大利乘员,但在1943年中期德国占领意大利期间被收回。

  西班牙政府于1943年3月提出100 辆订货要求,但到12月仅仅得到20辆。

  在1944年芬兰获得20辆4号坦克,在同年第二批次。

  匈牙利获得62或72辆(虽然有20辆用做补充德军损失)。总共约有297辆各型IV号坦克供应了德国盟国。

  IV号坦克最后一个使用国家是叙利亚(主要来自二战后开始装备苏制装备而汰换德制坦克的匈牙利,同时取得的尚有使用相同底盘的野蜂自行火炮)。它参加的最后一场战争是六日战争,至今仍有被缴的IV号安置在以色列博物馆。

总结

  IV号坦克原本设计目的是支援步兵,并且与专门执行反坦克任务的III号坦克协同作战。在III号坦克的整体性能逐渐无法适应战斗需要时,IV号坦克因所使用的技术较为成熟而且比III号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间,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装甲师装备的主力车种,其较大的改良空间亦使其经常被改造,成为用途最广泛的坦克。其底盘改造为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火炮,也有改造为弹药运送车、架桥坦克等。

  从1937年至二战结束,德国共制造了约8800辆IV号坦克或其改造型。IV号坦克参加了二战几乎所有战役,而且表现出相当的可靠性,没有像"虎"式、"黑豹"的初期型号那样有大量的技术问题。IV号坦克除了由德国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其它国家,甚至二战结束后仍有国家将其投入战争。

性能诸元

  PzKpfw IV.H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26000kg

  车长 7.02m

  车宽 2.88/3.33m

  车高 2.68m

  引擎 Maybach HL120TRM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8/n.a.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10/130 km

  乘员 5人

  火力装备 75mm KwK 40 L/48 ; 2x7.92mm MG34

  弹药 75mm:87发 ; 7.92mm MG34:3150发

  装甲 10-80mm

  爬坡度 30度

  通过垂直墙高 0.6m

  越壕宽 2.2m

  涉水深 1.2m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iv号坦克

分享:

相关推荐

    影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