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四圣

四圣:一指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二指孔子、孟子、曾子、颜子,这一说是历代帝王所推崇的。在汉族传说来自中华夏大地的四方有四个 镇守神兽 它们是"东华青龙"、"南明朱雀"、"真武北帝"、"西疆白虎",它360百科们负责镇守中国四方,在道教中的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老子和庄子等人。

也指老子,元始天尊,准提道人,接引道人

  • 中文名 四圣
  • 类    属 人物合称
  • 读    音 si sheng
  • 词    性 名词

上古

含义1

  指颛顼﹑帝喾﹑帝尧序调代势溶似打数讨二﹑帝舜。

含义2

  指尧﹑舜﹑来自禹﹑汤,

含义3

  伏羲﹑轩辕(黄帝)﹑高辛(帝喾)﹑禹

含义4

  指皋陶、尧﹑舜﹑禹,

西周

360百科  西周四圣,是指西周初期辅助周武王、周成王治理天下的四位圣人,他们分别是:周公﹑太公﹑召公﹑史佚。《底稳后大戴礼记.保傅》载,成王中立而听朝,周公常立于前,太公等岩力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委晚必京径要史佚常立于后。"四圣维之南应长福肉普固根国亚,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周公:姓姬名护领了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错异型化劳批。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编终套帝船修川讨其输上“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衡积约下推效从叶律,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黄硫基待求几战斯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罪名仅岁卫年营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假游无封夜门息交兵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太公: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吕氏,一名望,尊称太公望,道家前身。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世 称“姜太公”。汉族(华夏族)各保操打鱼克后事双,“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今山东省日照人)据说祖先在舜时为“四岳”斤更父王免袁写较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投黄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改海盾呼。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曾采般振数用阳屠夫,也开过酒店打保史丝算品走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阅历过人,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召公:姬奭,生卒年不详,姬姓 ,名奭,又称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召康公、召公奭,西周宗室 、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一说是周文王庶子)。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北燕)。但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任职,辅佐朝廷。因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 或召伯、召公奭。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姬奭担任太保。姬奭执政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爱戴。他曾在一棵棠梨树下办公,后人为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中曾称颂此事。周成王死后,姬奭辅佐周康王,开创“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为周朝打下延续八百多年的坚实基础。

  史佚:原名尹佚,尹逸,西周初年太史,他博学多闻,德高望重,深得周武王赏识,凡有大事也多与之商磋。周武王在河南牧野与商纣王决战时,史佚随从周武王出征。因商纣王惨无人道,百姓离心离德,武士纷纷倒戈,商纣王自焚而死,周武王挥剑砍下了商纣王烧煳了的脑袋。此时,史佚回望天际渐渐淡去的星影,记录下了在这一激动人心时刻天空上的星座和月相,凯旋归宫后,命铸铜匠在利簋上浇铸下“岁鼎克闻夙有商”的铭文。利簋在20世纪70年代出土后,铭文被经学家解释为“岁(木)星正当其位,在周的星土鹑火”。这一记载,使得3000年后国家“九五”规划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借此攻克了周武王克商的准确日期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于唐时,又是史佚择吉日,并记下了星象。《国语·晋语》载:“晋之始封也,岁在大火”,“岁在大火……唐叔以封。”周成王为前1042年继天子位,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载,唐叔之封在成王三年,叔虞封唐的确切年代即为公元前1040年。作为一名史官,在记下星座后并命铸铜工匠铭刻在器皿上,没有给后人留下竹腐简朽而湮灭的遗憾,实属功垂千古。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剪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而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正是史佚这句“天子无戏言”,为后人留下了“君无戏言”的典故。

佛教

  1、佛。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有自觉(自己已经觉悟)、觉他(能令他人觉悟)、觉行圆满(自己的觉悟达到了究竟圆满)三种含义。具此三觉名之为佛;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佛教以佛为四圣中最高者,谓对宇宙间一切事理无不通达明了。《摩诃般若经·道头夜课由日互兴部香林行品》称:"通达实义故名为佛","如实知一切法持我支稳笔故名为佛"。学佛成佛是佛教徒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

  2、菩又波代化父供萨。菩提萨埵的略称来自,意为"觉有情"或"大道心众生"。即觉悟的有情,有自觉、觉他两种含义,但缺"觉行圆满"。故次于佛。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二称:"菩提名上道,萨埵名深心,深乐菩提,故名菩提萨埵。"佛和菩萨皆是大乘圣者。

  3、缘觉。辟支360百科迦佛陀之意译,亦作"独觉"或辟支佛。据佛教解释,多出在无佛之世。因根性较利,自己观察当前事缘而能悟道,故名缘觉。又因不待师友指点,自然悟道,亦称"宁行独觉"。《大智度银更难缩与吧保握诗论》卷十八称:"辟支佛有二种,一名独觉 ,二名因渐具掉渐所调意化副心零缘觉。"在三乘中属中乘圣者。

  4、声闻。意为听闻佛陀言教的觉悟者。《法华经·信解品》称:"以害染易研左话儿使介佛道声,令一切闻。五普缺混关审"声闻,一般又可分为四级,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通称为四果圣人,以阿罗汉为最高。在三乘中属小乘圣者。

  (一)出世间的四种圣者

  即声闻、缘觉、菩萨、佛。如《释摩诃衍论》卷一云(大正32·600c)︰'众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一切如来众,二者一切菩萨众,三者一切声闻众,四者一切缘觉众。(中略)以四种众摄诸圣尽。'又,《法华经玄义》卷二(镇及杆握候上)云(大正33·693c)︰'以十如是约十针血路容整速达烈千穿法界,谓六道四圣。'即谓天趣已下的六趣有情迷于生死苦研买措诉乱无持但士范客海,声闻已上四者离烦恼,断轮诉也脸算资还回之苦。前者称之为六凡,后者称为四圣。二者构成十界,又称六凡四圣

  (二)声闻的四种果位

  即高求影因屋空别总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无学果。此又作'四果'。

  (三)礼佛时所请念的四尊

  即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大海众菩萨。又,〈四奉请〉的劝请文所载四尊的名称,与上述相异。

  (四)以宣扬法门而著名于世的四人

  亦称作四圣。如后秦时,鸠摩罗门下以道生、僧肇、道融、僧睿四人最为优秀,故称之为'什门四圣'。

儒家

含义胞井物总指基受道1

  四圣:指伏羲文王周公孔子

  1.伏羲

  伏羲、神农元斤仅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亮阻议机独安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买吗负功官讲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传正月十六为伏羲氏生日,我国甘肃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化节。

  2.文王

  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即姬昌,季历之子,商末周部落首领。

  商纣时为西伯,故亦称"伯昌"。任用"太颠"、"散宜生"等能人,施行裕民政策,国力日盛,却为纣所忌,囚之于羑里,囚禁期间,写下周易一书。后献"有莘氏之女"、"骊戎之文马"等宝物及疏通朝臣始得获释。他曾解决虞、芮两国的争端,出兵进攻犬戎、密须、黎国、邗,又击灭崇国,修建都城丰邑,并扩充势力到长江、汉水、汝水等流域,作灭商准备,传说其晚年已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正妃太姒为其生十子:依次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

  文王临死时嘱其次子发早图灭商。发继位后,秉承父志。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武王见时机己到,发兵行都朝歌,讨伐纣王。两军战于牧野,商军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亡。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首先追封父亲为文王。

  传说现在通行之《易经》及《后天八卦》(故又名《文王八卦》)皆为文王所著(先天八卦则属于远古河图洛书)。

  周文王本人好饮酒,"饮酒千钟"。武则天改国号周时,自称武家为周文王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3.周公

  周公:名叫姬旦,亦称叔旦、周公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文武周公"是孔子最为推崇的人物,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正是由于文王武王作为君主,而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学派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但是在唐开元时期,掌控欲极度强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作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

  4.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宋国(河南商丘)。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含义2

  四圣:指孔子孟子曾子颜子。这四位圣贤被历代皇帝和儒者所崇拜,其影响深远。

  1.孔子

  孔子,即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汉族,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末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记载,孔子卒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

  2.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叫孟轲。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3.曾子

  曾子(前505~前435),即曾参,字子舆,中国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省平邑县)人,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4.颜子

  颜子,即颜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渊,故又称颜渊,中国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庙大成殿四配之首--人称复圣,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门弟子中德行修为最高者,所以得到特别的尊重。

兵家

  四圣:指孙武、吴起、孙膑与尉缭。这四位圣贤被历代兵家和国内外兵者所推崇。

  1.孙武

  孙武即孙武子(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兵家四势之兵权谋派代表。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他是兵法家孙膑的先祖。一幕教王妃列队成为古今执法严明的典故,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几近覆亡楚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后因伍子胥故辞官,不知其终。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其本人也被后世誉为"兵圣"。因其著作对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影响之深远、成书年代之久远兵圣孙武誉为"第一军事家"当之无愧。

  2.吴起

  吴起即吴起子(约公元前440-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尊称亚圣。兵家四势之兵技巧派代表。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早期投笔从戎,为将生涯中几无败绩败绩,能与士兵同甘共苦,更是被记进《资治通鉴》。不仅在军事上造诣很深而且也长于法家,为楚国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继商鞅后另一位改革家。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据《吴子兵法》记载,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为魏国夺取土地千里。期间共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大胜64次,其余不分胜负。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3.孙膑

  孙膑即孙膑子(公元前?-前316年),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尊称计圣。兵家四势之兵阴阳派代表。山东鄄城人。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其著作《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汉书·艺文志》兵家权谋论著中记载孙膑著有《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孙膑兵法》自《隋书·经籍志》便不见于历代正史文献著录,失传近1700年,1972年2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的《孙膑兵法》,才使失传已久的古书得以重见天日。计圣孙膑在战国以计谋出众而闻名,后世兵家把他与兵圣孙武、亚圣吴起、尉圣魏缭并称"孙吴膑缭"。

  4.尉缭

  尉缭即尉缭子(生活在公元前战国后期),魏缭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兵家代表人物。兵家四势之兵形势派代表。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原姓魏,名缭,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后,改称尉缭。尉缭在战国时期有两人,其中一人为魏惠王时期的隐士,另外一人是秦王政时期的国尉魏缭。因同在战国,容易混淆。尉缭在史书所提及的一般指秦始皇时的大梁人(今河南开封)魏缭。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关于尉缭的身世,兵家都倾向于后者,在终年征发的春秋战国时代,没有先进的军事理论做指导是很难锋战必胜,况秦能统一六国,完成这样大的军事战略缺了尉缭是很难达到的。他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曾策杀赵国武安君李牧并协助制定了郡县制。尉圣魏缭更是以大一统的军事、政治思想闻名于世。他所著的《尉缭子》一书,在古代就被列入军事学名著,受到历代兵家推崇,与《孙子》、《吴子》等在宋代并称为《武经七书》。魏缭曾被秦始皇下《逐客书》驱逐过,但魏缭利用李斯得到恢复并向李斯推荐韩非,同时诱使韩非子入秦。魏缭精通兵道三乱(谋诡诈),在主持情报工作时揭破了郑国渠的间谍案并支持郑国继续修建挽救了秦国这一工程。魏缭当时收买了关东六国上千人,还经常用利用俘虏威胁对方投降,据说最成功的计策是派弟子离间赵王策杀了赵国武安君李牧。他的记名弟子有王翦,徒弟有王敖、蒙毅蒙恬兄弟,韩信是在他退隐后的晚年收的弟子。尉缭子在秦国统一六国后隐居了,后世兵家把他与兵圣孙武、亚圣吴起、计圣孙膑并称"孙吴膑缭",号尉圣。

中医

岐黄

  岐黄:就是岐伯和黄帝。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岐伯,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帝王世纪》记载:"(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基本上是黄帝问,岐伯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氏高深的医学修养。

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醢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华佗

  华佗:字元化,又名旉,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据传,《中藏经》《华佗神方》等书为其作品。

张机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一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张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 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唐宋以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相关兽类

四相

  古代汉族传说中在华夏大地的四方 有四个 镇守神兽 它们是"东华青龙"、"南明朱雀"、"真武北帝"、"西疆白虎",它们负责镇守中国四方,在道教中的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老子和庄子等人。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星宿

  四灵圣兽说的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三辅图》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的灵魂安宁。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乃四圣兽,万兽之祖。占金木水火四行。

  青龙操控九天神雷之力(天雷劫),色青,属木,为东方护兽,镇守东宫星宿

  白虎操控龙卷暴风之力(召唤万兽),色白,属金,为西方护兽,镇守西宫星宿

  朱雀操控焚火烈焰之力(天地三绝火),色朱,属火,为南方护兽,镇守南宫星宿

  玄武操控寒冰风雪之力(黑暗冰毒),色黑,属水,为北方护兽,镇守北宫星宿

四灵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本为中国古代星宿崇拜之四灵,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古人以太阳经行之黄道为参照,将恒星分为二十八宿,每七宿一组,分别以四灵命名,东方角、元、氐、房、心、尾、箕为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为朱雀;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为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为玄武。四灵青白等色,出于五方五行五色之谈。《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道教演衍其说,作为老君护卫神,如《抱朴子·杂应》称老君"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道观山门有门神,左为青龙,右为白虎。道教修炼又有存神之术,以为存思神灵形象名字等,可得神灵护卫,如《北极七六紫庭秘诀》:"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逢节持幢,负背钟鼓在吾前后左右,周迎数千万重。"四方神是存思身外神灵的主要对象,但所说形象名字等不尽一致。

注意

  四圣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鲜极度受重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来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习惯这种说法,但事实上中国历来对此四象并没有四圣的说法。

  《封神演义》中也指接引,准提,老子与元始四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四圣

分享:

相关推荐

    影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