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一词最初出自朱元璋的北伐檄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清末同盟会借鉴是1905年8与送大啊原之衡束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确定的纲领之一,当年10月孙中山即将此口号改为"民族主义",1906年10月,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制订《军政府宣言》,再次提出"驱除鞑虏"口号,但当年12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来自说中不提"驱除鞑虏",专述"民族主义",还对民族复仇论进印照表联行了严厉的批判。从此以后,"驱除鞑虏"口号很个片重请针去块新少出现于革命派的言论之中。

1911年底,孙中山宣布"五族共和",又制定《临时约法》宣告:中国之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彻底放弃了"驱除鞑虏"口号。

  • 中文名称 驱除鞑虏
  • 外文名称 Expel the Manchus
  • 提出者 孙中山
  • 性质 民主革命口号
  • 提出时间 1905年8月

词语释义

  鞑虏是历史上汉人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的蔑称来自。 清末同盟会曾有"驱逐鞑虏"等纲领,民国后放弃该口号转为"五族共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也属于中国人, 当今称呼是不恰当的,有违宪法中的民族团结精神,所以这个词在解放之后就禁止使用,并有相关颁布《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

始末由来

  【1】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汉室江山,推翻当时蒙古人的统治,定都于南京,创立明朝,在《喻中原檄》一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的口号。同文中也提出"胡虏无百年之运"。

  【2】清朝末期,由于满清封建制度的落后性和封闭性,闭关自守,不思进取。因此,在列强纷争的年代中,不断签订丧权辱国的360百科条约,从而使得中国一步叫超抗攻华缩烧洲光突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同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在中国开始了变革,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立宪,但是这些立宪交孙青针血拉改革都失败了,中国汉人终于认识到了,封建统治是中国落音约后原因。中国要富强,必须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因此孙中山等人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背景

  同盟会时期为:1905-1911年。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等革命先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政治纲领,也叫十六字方针。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来自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同换间而成响青社零皇义放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 这里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清朝专制统治,重新建立文明的中国

辛亥革命口号

  清朝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成了维护满族和列强利益的政府。中国近代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60百科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清朝政府身上。只有推翻清朝愚昧落后的统而念听较九刚烟色在治,才能拯救中华民族。

  中国同盟会提出了十六字纲领,并在中国多处组代义逐械急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朝政府,虽然没有成功,但极核些单入何亮项或川大程度地唤醒了民众。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是萍浏醴起义,影响最大的起轮作校美免八限课义是由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门资材围家计笔广州黄花岗起义,无数人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失去了家庭生命。1911年,旧历辛亥室危游军美年爆发的武昌起义席卷全国,最终尼头保进等虽彻底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发生后,在斗争实践中,孙中山已淡化了简单地驱研衣满排满情绪,上升为民族政治平等的思想。他指出:辛亥革命,既"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中,满族独占优胜之地位,握无上之权力,以压制其他四族。满洲为主人,而晶祖英拉征测速说普余他四族皆奴隶,其种族不平凯冲期季延请货当装粉要等,达于极点。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并强调:"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可见其主张民族平等的思想已占主导地位。1912年被级属谈金鲜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执掌国家政权。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五个临查分器急两既统一,其中第一个统一就是"民族统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片组运距逐际素带而关值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商研决轻、阶级、宗教之区别。"孙中山还强调,要在共和的旗帜下,各族人民享有同等的参政权。"今我共和成立,凡属蒙、切达今必大系么藏、青海、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了解共和之真理,与真负袁己压束科胞吾内地同胞一致进行,以共享共和措了温千立阶之幸福。"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增强整个中华民族意识问题上,孙中山的民族观内涵已有了明显进步和发展。孙中山还指出:"今者五族一家,立于平等地位,种族不平等之问题解决,政治不平等问题亦同时解决,永无更起纷争之事。所望者以后五大民族,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则我五大民族公同负荷之大责任也。"此时的孙中山已不再把满、蒙等民族排除于中国之外,并特意会访了原清朝摄政王载沣,对他能代表清朝政府和平交出政权、服从共和之举表示赞赏,进而向他讲述了"民族平等"的意义所在,旨在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融洽满汉民族之间的感情。表达了他们要建立"民族平等"的新国家的深切愿望。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远的可以追溯到上古先秦时代。如果以今日的眼光来看问题,在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国来说,当时"五族共和"的提法虽然似乎有所欠缺,但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初衷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的"五族共和",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方面的确是一大进步,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为日后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起了先行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驱除鞑虏

分享:

相关推荐

    影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