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辍耕录

辍耕录》是有关元朝史事的札记。一名《来自南村辍耕录》,三十卷。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著。本札记有元末刻本和明刻本多种,1958年中华书局据影刻元本断句后重印。

  • 作品名称 辍耕录
  • 创作年代 元末明初
  • 文学体裁 札记
  • 作者 陶宗仪
  • 作者出生地 浙江黄岩

简介

  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因而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

  元末兵起,避乱松江华亭,耕作之余,随手札记。元至正末,由其门生加以整理,得其中精粹五百八十余条,分类汇来自编成书。该书的史料价值360百科和学术价值都很高。

  作者对元代掌故、典章制架斯争种独岩真光度十分熟悉,尤其对元末东南地区农民起义状况,多为耳闻目睹,因而所记较真实。作者对元末黑暗听育强统治揭露甚多,如《权臣擅权》、《讥省台》、《醉太平小令》等条;对农民起义的记述比较客观,如《旗联》、《刑赏失宜》等条;在《叙画》、《杂剧曲名》、《燕南芝庵先生唱论》、《论诗》、《历代医师》等条中,对书画、戏曲、诗词、医学等方面,都有严密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民间习俗、民谣如《扶箕诗》、《松江官号》等条,生产状况如《黄道婆》等多方面的记载,也为研究元代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素材

陶宗仪

  元末征到认,社会动荡,烽烟四起。此时,处于江浙交界的松江府相对安定,四方文人纷纷到松江躲避战乱,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就是其中的一位。

  陶宗仪(1321年~1407年),字九成,号南村,浙江台州黄岩人。相传是东晋陶渊明的后代。父陶煜,字明元,号逍岙山人。课准练着低盾游整收杂陶宗仪在黄岩度过了他的幼年时代,后随父宦游浙北。从业师钱璧(字伯全,华亭人)。业师的处世为人给陶宗仪很大的影响,使他从小养成了谦和待人、认真好学、奋发上进的品格。他从小跟舅父赵雍刻苦学习书法,深得书法真谛,尤其擅长篆书。

  少年时的陶宗仪便十操白是县功分聪颖,熟读四书五经。及长,得到了名儒杜本、张翥、李孝光指点,学问大有长进。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尚青春年少,亲友师长都认为此番应试,凭他镇讲触酒说派介英后绿影的学问,功名唾手可得,前程不可估量。应试结果却是名落孙山,这不但出乎大家的错占意料,更给了陶宗仪沉重的打击。从此他不求仕进,专心读书。各类甲南被夫住被间盟古书无所不窥,天文、地理、阴阳算术无所不学,成了一位学问丰富,但与一般文人截然不同的大"杂家"。

  大约在元至正八年(1348年)前后,陶宗仪携全家避乱到华亭。在松江城北,泗水之南(今泗泾镇南)买地结庐,名曰"南村草堂"。证拉赶责束红数据明正德《松江府志》的记载,元代的南村,"水深林茂,南浦环其前",是一方清净之地。陶宗仪隐居于此,躬耕陇亩,同时教授学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使回船陶宗仪的好友邵亨贞在《草堂记略》中对南村草堂和陶宗仪的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草堂"左右列琴瑟书册,前后多桑麻竹树。""绕屋种菊数十百本。""四顾皆平畴,远水出户则可览观江山之胜。四时有耕钓蚕收之营,晨夕有读书谈道之乐"。陶宗仪常常是"幅巾短褐",独自放歌田园,不以劳作为苦,反以农耕为乐。"时时辍耕,休于树荫,抱膝而叹,鼓腹而歌"。劳作府车压宗座六章菜烈之余,每遇佳节良辰,举杯独酌,吟唱自己所作的诗,得意之时,拍掌大笑。他也常与当时华亭名人袁凯、邵亨贞、孙道明等好友莫逆,或谈经论道,切磋学问,写诗填词;或坐船出游,倘徉于三泖九峰之间,品茶饮酒,逍遥其间。其中,他与泗泾人孙道明最为友善,风清浪静之时,两人泛舟南浦,宗仪制词,道明倚洞箫吹之,极鸥波缥缈之思。

  陶宗仪平时沉默寡言,一旦遇到知己朋友,谈论文章学问,则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至论古今人物,上下数千年,竟日不倦"。

  陶宗仪勤于读书,勤于写作。身上总是随身带着笔墨,就是下田劳作也不例外。辍耕时,在树下休息,就将收集到的各类史料、文献、资料,以及社会传闻、读书心盾若又协白确似得等记下来,将稿子贮存在瓮中。前后写了10年,积了10瓮稿子。后在学生的帮助下,抄录编晶车基本担纂,整理成书,共30卷校原,名《南村辍耕录》。传说,辍耕时,陶宗仪"遇事肯綮,摘叶书之,贮一破盎,去则埋于树根,人莫测焉。如是者十载,遂累盎至十数。一日笑势直积程矛若背,尽发其藏,俾门讲磁冲后底盟光频啊植视人小子,萃而录之,得凡若干条,合三十卷"。因此有人说,陶宗仪将树叶当作纸,《南村辍耕录》是写在树叶上的书。有人从常规来分析,偶尔缺纸,或许有将树叶作纸的事,但收藏10年树叶书稿的可信度就微乎其微了。我们姑且不去争论此事的真实性,但我们可以这么说,民间传说表达了人们对陶宗仪勤奋的由衷赞誉。

南村辍耕录

  《南村辍耕录》是部笔记来自,"凡六合之内,朝野之间,天理人事,有关于风化者,皆采而录之"。这部书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居迫集川稳火间诉交、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料,有掌故、典章、文物,还论到小说、戏剧、书画和有关诗词本事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史料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尤其是上海地区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价值。其中有关黄道婆的生平及她为发展松江棉纺织业所做的贡献,《松江谣360百科》、《不平诗》、《奉使来谣》等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民间歌谣,极为珍贵。特别是书中大量的戏曲史料,到目前为止,是我们研究金代院的唯一史料。《南村度清浓全获辍耕录》是陶宗仪为我们留下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陶宗仪一生勤于著作,除《南村辍耕录》外,还著有《南村诗集》(4卷)、《国风尊经》(1卷)、《沧浪棹歌》(1办化破花革要倍卷)、《书史会要军与农石帮地认》(9卷)、《四书备遗》(2卷)、《印章考》(1卷)、《淳化帖考》(1卷)、《兰亭帖目》(1卷)等多种。他还将前人的笔记、小说辑录为《说郛》(100卷)传于世。

  陶宗仪自从应试失败后,就视官禄为粪土,矢志终身不仕。元至正年间(1354年前后),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辟先后举宗仪为行人、校官,都拒之。张士诚割据苏州时,邀他至帅府署理军事咨议,他谢绝不去。明洪武四年(1371年),下诏取天下文学士,六年(1373年),诏举天下才士,他都托病不至。晚年,被当地官员型镇句担蒸飞之减聘做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率诸生赴礼部试,得赐扬卷钞回家。

  陶宗仪在泗泾厚意南村前后隐居了几十年,教授了一批学生,写作了大量的有关当地风土人情的诗文,为发展当地文化作出了贡献。他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当地的文化氛围。泗泾人民至今仍十分怀念这位杰检谁百操绍王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并以泗泾这片土地曾养育过这样杰出的人物而感到骄傲。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辍耕录

分享:

相关推荐

    影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