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

褪黑素(英语:melatonin),又称为美拉酮宁、抑黑素、来自松果腺素,分子式为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是存在于从藻类到人类等众多生物中的一种荷尔蒙,它在生物中的含量水平随每天的时律杂曲及间变化而变化。

  • 中文名 褪黑素
  • 外文名 melotonin
  • 别名 美拉酮宁、抑黑素、松果腺素
  • 化学名称 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
  • 分子式为 C13N2H16O2

信息简介

  褪黑激素(Melatonin)主要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人的松果体是附着于第三脑室后壁的、豆粒状大小的组织。也有报导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和副泪腺也能产生少量的褪黑激素;某些变温动物的眼睛、脑部和皮肤(如青蛙)以及某声却报些藻类也能合成褪黑激素。来自褪黑激素的分子式为C13N2H16O2,分子量232.27,熔点116℃~118℃,化学名称为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N-acetyl-5-methoxytryptamine)。

N360百科-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

  Lerner(1959)首次在松果体中分离出一种激素唱染蛋绍氧满树何米洲,由于这种激素能够使一种产生黑色素(melanin)的细胞发亮,故取其字首罗死源倍固甚Mela;同时由于它从5-羟色胺(serotonin)衍生而来,故取布引其后缀tonin,因此,这种松果体激素取名为Melatonin(褪黑激素向马丝变尔规对香获配)。褪黑激素在体内含量极小,以pg(1×10-12 g)水平存在。近年来,国内外对褪黑激素裂田均一征律什的生物学功能,尤其是既围病解样同装吗属作为膳食补充剂的保健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睡眠、调节时差、抗衰老、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项生理功能。

理化性质

  褪黑激素的分子式为C13N2落重又凯胞衡尼本继H16O2,分子量232.27,熔点116℃~118℃,化学名称为请力否拿团息处球封N-乙酰基-5-书还反洋海田题力降研亮甲氧基色胺(N-acetyl-5-methoxytryptamine),褪黑激素在体内含量极小,以pg(1×10助引优九似端江程确迫帮-12 g)水平存在。

主要用

  褪黑色素可以改善睡眠,能缩短睡前觉醒时间和入睡时间,改善睡来自眠质量,睡眠中觉醒次数明显减少,浅睡阶段短,深睡阶段延长,次日早晨唤醒阈值下降。有较强的调整时差功能。[1]主要用于增白保湿化360百科妆品,也常用于生发制品中。国内外对褪黑激素的生物学功能,尤其是作为膳食补充剂的保健功能进行了广泛括推裂重的研究,表明其具染听有促进睡眠、调节时毫保求看美差、抗衰老、调节免疫、抗适把肿瘤等多项生理功能站运续话编简。国内外有关褪黑激素的保健功能涉及调节内分泌(抑制排卵),对脑炎病毒感染有保护作用,并降击击低其感染后的死亡率,AIDS的治疗和心血管的保护作用等

N-乙酰基-5探前来其神鲜名宣变-甲氧基色胺

延缓衰老

  机体内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时可能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衰老有着密切的石孔波负只聚少场石联系。正常机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消除处于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自由基便会引起生物大分子扩达给力如脂质、蛋白质、核酸的损伤,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和机体的衰老。褪黑激素通过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和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结构、防止DNA损伤、降低体内过氧化景属述记著夜学够物的含量。Russel等人的研究发现,褪黑激素对黄樟素(一种通过释放自由基而损伤DNA的致癌物)引起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达到99%,且呈剂量—反应关系。褪黑激乙硫准素对外源性毒物(如百草枯)引起的过氧化以及产生的自由基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褪黑激素还能降低脑中LPO的含量,其作用在脑的笔曲不同区域如大脑皮层、小脑、海马、下丘脑、纹状体等处,基本上是相同的,且均呈剂量依赖关系。但不同品系大鼠如Sprague-Dawlay和Wistar大鼠对褪黑激素的敏感性不同。

抗击肿瘤

  Vijayalaxm红际尼打件争i等(1995)体外研究发现,褪黑激素对137Cs的γ射线(150cGy)所造成的人体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呈剂量—效应关系;对自由基产生的物理和化学致突变性和致癌性有拮抗作用。体外试验表明,褪黑激素对自力霉素C引起的致突变性也有保护作用。褪黑激素能防尽杆讲王委降低化学致癌物(黄樟素)诱发任宣的DNA加成物的形成,防止DNA损伤。晏建军等研究了褪黑激素对H22肝癌小鼠的抗溶政肿瘤作用,发现能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延长其存活时间,与IL-2存在明显的协同性福张克起目不了独未婷。Danforth等分别测定了正常、乳腺癌和乳腺癌易患者3组妇女的24 h血浆褪黑激素水平,结果正常妇女有昼夜节律;乳腺癌患者的白昼节律与原发瘤的甾体受体量明显相关。在雌激素(ER)或黄体酮(PR)受体阳性者昼至夜血浆褪黑激素均值显著低于ER或PR阴性肿瘤病人,并与原发瘤中ER或PR受体量呈明显负相关,表明褪黑激素与激素依赖性人乳腺癌有一定相关性。褪黑激素通过骨髓T-细胞促进内源性粒性白细胞/巨噬细胞促进积聚因子的产生,可作为肿瘤的辅助治疗。

改善睡眠

  Holmes研究了褪黑激素的催眠作用和对神经化学的影响,大鼠给予10 mg/kg BW褪黑激素后,用EEG检测入睡时间,与服药前相比,缩短一半,觉醒时间也明显缩短,慢波睡眠、异相睡眠明显延长而且容易唤醒;给予2.5 mg/kg BW,得到程度略低的、类似的催眠效果。任何剂量的褪黑激素都不会改变标准EEC模型和干扰正常的睡眠规律。腹膜给予小鼠褪黑激素25 mg/kg BW的催眠作用与 100 mg/kg BW(腹膜)环己烯巴比妥(催眠药)的作用相似。

  Dollins等(1994)用低剂量褪黑激素对20名年青健康志愿者进行催眠效果的研究,志愿者在上午11:45口服0.1~10 mg褪黑激素后,其血清浓度达到正常人夜晚平均浓度水平;0.1、0.3、1.0和10.0等各剂量组均使受试者口腔温度下降、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精力下降、疲劳感增加、情绪低下、对Wilkinson听觉觉醒试验反应正确率下降。

  Waldhauser等(1990)也对20名年轻健康志愿者进行口服80 mg褪黑激素催眠效果的研究。观察到服药1 h后血清药物浓度达到峰值(平均为25 817 pg/mL),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浓度,睡前醒觉时间、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改善,睡眠中觉醒次数明显减少,而且睡眠结构调整,浅睡阶段缩短,深睡阶段延长,次日早晨唤醒阈值下降。Irina等(1995)在18、20、21时给予志愿者口服0.3 mg和1.0 mg褪黑激素,能使入睡和进入睡眠第二阶段时间缩短,但未影响REM(Rapid eye movements,快速眼动)期,表明褪黑激素有助于改善失眠症。

调节免疫

  Maestron发现,功能性或药物性抑制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均可导致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效应受抑。褪黑激素能拮抗由精神因素(急性焦虑)所诱发的小鼠应激性免疫抑制效应,以及防止由感染因素(亚致死剂量脑心肌病毒)诱致急性应激而产生的瘫痪和死亡。晏建军等研究了褪黑激素对H22肝癌小鼠免疫的调节作用,发现能提高荷瘤小鼠CD4+CD8+值,协同IL-2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强脾细胞NK和LAK活性,促进IL-2的诱生;还研究了褪黑激素对H22肝癌小鼠巨噬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发现注射后巨噬细胞的杀伤活性及IL-1的诱生水平均明显提高,表明对巨噬细胞的功能有选择性调节作用。Kethleen等(1994)研究发现,褪黑激素具有活化人体单核细胞,诱导其细胞毒性及IL-1分泌的功能。

影响因素

  昼夜节律

  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约。松果体在光神经的控制下,由色氨酸转化成5-羟色氨酸,进一步转化成5-羟色胺,在N-乙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再转化成N-乙酰基-5-羟色胺,最后合成褪黑激素,从而使体内的含量呈昼夜性的节律改变。

  褪黑素的分泌是有昼夜节律的,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比白天多 5~10倍,清晨2:00到3:00达到峰值。夜间褪黑素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睡眠的质量。Hakola等对夜班工人唾液中褪黑激素含量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种昼夜节律性变化。

  年龄变化

  褪黑激素生物合成还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它可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也可经哺乳授予新生儿。因此,在刚出生的婴儿体内也能检出很少量的褪黑激素,直到三月龄时分泌量才增加,并呈现较明显的昼夜节律现象,3~5岁幼儿的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最高,青春期分泌量略有下降,以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到青春期末反而低于幼儿期,特别是35岁以后,体内自身分泌的褪黑素明显下降,平均每10年降低10-15%,导致睡眠紊乱以及一系列功能失调,到老年时昼夜节律渐趋平缓甚至消失。而褪黑素水平降低、睡眠减少是人类脑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

  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专利表明,虾青素(ASTA)能够促进内源性褪黑素的分泌,并获得专利,专利号为EP1283038,并且阐述因为褪黑素极易被机体的有两种氧氧化而失去作用,而虾青素(ASTA)这种东西可以保护褪黑素不被氧化,因此用来调节时差。

体外补充

  美国FDA(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认为褪黑激素可作为普通的膳食补充剂。到目前为止,我国卫生部先后批准了20种(其中国产8种,进口12种)含有褪黑激素的产品作为“改善睡眠”保健食品。褪黑激素的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的保健功能正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保健食品有着巨大的潜力,有待进一步的开发。从体外补充褪黑素,可使体内的褪黑素水平维持在年轻状态,调整和恢复昼夜节律,不仅能加深睡眠,提高睡眠质量,更重要的是改善整个身体的机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的进程,降低糖皮质激素。

  因此,褪黑激素作为一种新型催眠药物,其独特的优点为:

  (1)小剂量(1~3mg)就有较为理想的催眠效果;

  (2)是一种内源性物质,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起作用,对机体来说并非异物,在体内有其自身的代谢途径,不会造成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蓄积;

  (3)生物半衰期短,口服几小时后即降至正常人的生理水平;

  (4)毒性极小。

使用指南

  白癜风患者能否吃褪黑素

  白癜风患者可以把褪黑素当成一种保健品来服用,褪色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但是使用褪黑素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人体每天对褪黑素的需求量也就那么零点几毫克,如果服用过量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人到中年后褪黑素的分泌开始减少,到老年,其分泌量已微不足道。尽早摄取补充足够的褪黑素,可以改善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力,提高抗紧张,有益于防治白癜风的发病。

  由于褪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服用过量的话会对黑色素的生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最好咨询医生。

  服用褪黑素时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产品标识上规定的服用人群,服用剂量及服用时间服用。

  2、不要迷信进口褪黑素产品。褪黑素是一种保健食品,不论是国内或是国外进口的原料,只要质量标准合格,有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都是合格的产品,其服用效果是相同的。

  3、服用褪黑素不能同时服用阿司匹林。

  4、服用褪黑素时最好不抽烟,因为吸烟能破坏褪黑素。同时也不能大量饮酒。

  5、卫生部批准的褪黑素的保健功能只有改善睡眠功能,有关褪黑素其他保健功能的文献报道有待进一步验证。

  不适宜人群

  褪黑素的确对改善睡眠、免疫调节方面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并非人人适用,服用不当适得其反。以下人群就要慎重服用褪黑素。

  1.未成年人

  2.妊娠期妇女

  3.心脑疾病患者

  4.肝肾功能不全者

  5.酒精过敏者

激素毒性

  褪黑激素的毒性

  由于褪黑激素是一种内源性物质,通过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起作用,在体内有自己的代谢途径。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有70%~75%在肝脏代谢成6-羟基褪黑激素硫酸盐形式后,经尿(80%)和粪 (20%)排出体外;​另5%~7%转化成6-羟基褪黑激素葡醣苷酸形式,不会造成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且其生物半衰期短,在口服7~8 h即降至正常人的生理水平,所以其毒性极小。Jack(1967)研究结果表明,褪黑激素可溶性剂量800 mg/kg BW不引起小鼠死亡。傅剑云等(1997)对褪黑激素进行大鼠、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结果大、小鼠口服LD50均大于10 g/kg BW,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均为阴性;3 000多人体服用试验表明,每天服用多达几克(为维持健康剂量的几千倍),长达一个月,未见或者几乎没有毒性。

研发进展

  2015年1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发明一款名为“喷射睡眠”(Sprayable Sleep)的喷雾剂,主要成分是纯净水与褪黑素。只要睡前轻轻向空中一喷,你就可以闻着“褪黑素空气”安然入睡。说到褪黑素,失眠的人大概都不陌生。它是人体自然分泌的一种激素,能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不少助眠药物中含有这个成分。不过,人只需要0.03毫克的褪黑素就能入睡,而大部分的助眠药物中,褪黑素含量高达3毫克甚至9毫克,这会让人在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感到头晕眼花。“喷射睡眠”喷雾剂目前仍在研发当中,预计将在今年2月小规模发放给消费者试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

分享:

相关推荐

    影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