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2004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自国务院令第415号公布。根据2018年8月1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经济普查360百科条例〉的决定》修订。

  • 中文名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
  • 公布时间  二○○四年九月五日
  • 修订时间 2018年8月11日
  • 发布人 温家宝
  • 国务院令号 第415号

条例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5号 现公布《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四年九月五日

条例修订

  根据2018年8月11日《国务院关于来自修改〈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决定》修订。

条例全文

 来自 第一章 总则

  第360百科一条 为了科学、有效收约杨置背界尽最认端地组织实施全国经济普查,保障经济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已弦革装款游绝内林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经济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比冲改用婷给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干门类团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第三条需尽病川助技握迫 经济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四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体经营户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本条例的规定,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经济普查工作。

  第五条 预细丰群绿培而各级宣传部门应当充分利用束响非社死置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户外广告等媒体,认真做好经济普犯殖军派案同点龙查的社会宣传、动员工作。

  第六条 经济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经济普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从严异陆斯急环者其张控制支出。

  第七条 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第二章 经济普查对象、范围非告获听盟执语林和方法

  第八条 经济普查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值常初背创

  第九条 经济普查对象有义务接受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依法九流现首棉进行的调查。

  经济普查对象应当如实、按时填报经济普查表,不得虚报、瞒报、拒报和迟报经济普查数据。

  经济普查对象应当按照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的要求,及时提供与经济普查有关的资料。

  第十条 经济普查的行业范围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涵盖的行业,具体行业分类依照以国家标准形式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执行。

  第十一条 经济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但对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等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经济普查应当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第三章 经济普查表式、主要内容和标准

  第十二条 经济普查按照对象的不同类型,设置法人单位调查表、产业活动单位调查表和个体经营户调查表。

  第十三条 经济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轻源南兵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获德血比眼第十四条 经济普查采用国家规定的统计分类标准和目录。

  第四章 经济普查的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国务院设立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国务院经济普查出赵批将居益第生接局领导小组负责经济普查的组织和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统计局,具体负责经济普查的日常组织和协调。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应当各负其责、密富难重引围只司切配合,认真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具体组织实施当地的经济普查工作。

  街道办事处和居(村)民委员会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经济普查工作。

  第十七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经济普查机构,负责完成国务院和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的经济普查任务。

  第十八条 大型企业应当设立经济普查机构,负责本企业经济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经济普查表的填报工作。

  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应当根据工作需要,聘用或者从有关单位商调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

  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应当身体健康、责任心强并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

  第二十条 聘用人员应当由当地经济普查机构支付劳动报酬。商调人员的工资由原单位支付,其福利待遇保持不变。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应当统一对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进行业务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普查指导员证或者普查员证。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在执行经济普查任务时,应当主动出示证件。

  普查员负责组织指导经济普查对象填报经济普查表,普查指导员负责指导、检查普查员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 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有权查阅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与经济普查有关的财务会计、统计和业务核算等相关原始资料及有关经营证件,有权要求经济普查对象改正其经济普查表中不确实的内容。

  第二十三条 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在经济普查准备阶段应当进行单位清查,准确界定经济普查表的种类。

  各级编制、民政、税务、市场监管以及其他具有单位设立审批、登记职能的部门,负责向同级经济普查机构提供其审批或者登记的单位资料,并共同做好单位清查工作。

  县级经济普查机构以本地区现有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结合有关部门提供的单位资料,按照经济普查小区逐一核实清查,形成经济普查单位名录。

  第二十四条 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应当按照清查形成的单位名录,做好经济普查数据的采集、审核和上报等工作。

  法人单位填报法人单位调查表,并负责组织其下属的产业活动单位填报产业活动单位调查表。

  第二十五条 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调查、报告、监督的职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对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依法提供的经济普查资料不得自行修改,不得强令或者授意经济普查机构、经济普查人员篡改经济普查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

  第五章 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

  第二十六条 经济普查的数据处理工作由县级以上各级经济普查机构组织实施。

  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提供各地方使用的数据处理标准和程序。

  地方各级经济普查机构按照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要求和标准进行数据处理,并上报经济普查数据。

  第二十七条 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结束后,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应当做好数据备份和数据入库工作,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并强化日常管理和维护更新。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应当根据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规定,建立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并对经济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经济普查数据的质量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全国及各地区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依据。

  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应当对经济普查的汇总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和综合评估。

  第六章 数据公布、资料管理和开发应用

  第三十条 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发布经济普查公报。

  地方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发布经济普查公报应当经上一级经济普查机构核准。

  第三十一条 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应当认真做好经济普查资料的保存、管理和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等项工作,并对经济普查资料进行开发和应用。

  第三十二条 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经济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经济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应当依法履行保密义务。

  第三十三条 经济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经济普查的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经济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

  第七章 表彰和处罚

  第三十四条 对在经济普查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由各级经济普查机构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五条 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自行修改经济普查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强令、授意经济普查机构、经济普查人员篡改经济普查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通报。

  经济普查人员参与篡改经济普查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建议有关部门、单位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六条 经济普查对象(个体经营户除外)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予以通报;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或者妨碍接受经济普查机构、经济普查人员依法进行的调查的;

  (二)提供虚假或者不完整的经济普查资料的;

  (三)未按时提供与经济普查有关的资料,经催报后仍未提供的。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个体经营户有本条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应当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对经济普查中单位和个人违法行为的检举和监督,并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数据公报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9年12月25日          

  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我国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我国于2008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8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8年度。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注2]。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经过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及全体普查人员近两年的共同努力,全国经济普查的登记填报及数据审核汇总工作基本完成。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分层随机等距整群抽样方法,对30个地区的数据质量进行了抽查,共抽查186个普查小区的21843个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抽查比例约为2.46‰),个体经营户24263户(抽查比例约为0.48‰)。抽查汇总结果,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3.5‰,数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有关要求,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将向社会发布经济普查公报。现将第一号公报发布如下:

  单位基本情况

  2008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709.9万个,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增加193.0万个,增长37.3%;产业活动单位886.4万个,增加204.0万个,增长29.9%;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2873.7万户,增加686.9万户,增长31.4%(详见表1)。          表1 单位数与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数     单位数(万个) 比重(%)一、法人单位        709.9 100.0     企业法人      495.9 69.9     机关、事业法人 95.9 13.5     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 118.1 16.6 二、产业活动单位 886.4 100.0     第二产业 230.0 25.9     第三产业 656.4 74.1 三、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 2873.7 100.0     第二产业 253.8 8.8     第三产业 2619.9 91.2          2008年末,企业法人单位495.9万个,比2004年增加170.9万个,增长52.6%。其中,国有企业14.3万个,减少3.6万个,下降20.0%;集体企业19.2万个,减少15.1万个,下降44.0%;股份合作企业6.4万个,减少4.3万个,下降40.2%;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共65.9万个,增加22.7万个,增长52.5%;私营企业359.6万个,增加161.4万个,增长81.4%;其他内资企业11.9万个,增加6.4万个,增长116.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4万个,增加1.0万个,增长13.5%;外商投资企业10.2万个,增加2.4万个,增长30.2%(详见表2)。

  表2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

  单位数(万个) 比 重(%)     合    计 495.9 100.0     内资企业 477.4 96.3     国有企业 14.3 2.9     集体企业 19.2 3.9     股份合作企业 6.4 1.3     联营企业 1.1 0.2     国有联营企业 0.2 0.0     集体联营企业 0.4 0.1     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 0.2 0.0     其他联营企业 0.3 0.1     有限责任公司 55.1 11.1     国有独资公司 1.1 0.2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54.1 10.9     股份有限公司 9.7 2.0     私营企业 359.6 72.5     其他企业 11.9 2.4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8.4 1.7     外商投资企业 10.2 2.0   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半数以上集中于东部地区[注3],单位拥有量自东向西继续呈递减态势,东部地区拥有法人单位372.7万个,占52.5%;中部地区141.7万个,占20.0%;西部地区136.5万个,占19.2%;东北地区59.0万个,占8.3%。东部地区拥有产业活动单位441.2万个,占49.8%;中部地区185.3万个,占20.9%;西部地区186.8万个,占21.1%;东北地区73.1万个,占8.2%。东部地区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1134.1万个,占39.5%;中部地区707.6万个,占24.6%;西部地区746.4万个,占26.0%;东北地区285.6万个,占9.9%。      

  表3 单位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的地区分布     法人单位 产业活动单位 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万个) (%) (万个) (%) (万个) (%)     合计 709.9 100.0 886.4 100.0 2873.7 100.0     北京 26.9 3.8 30.8 3.5 44.3 1.5     天津 14.5 2.0 16.2 1.8 24.4 0.8     河北 27.9 3.9 32.9 3.7 124.5 4.3     山西 16.1 2.3 23.5 2.7 63.2 2.2     内蒙古11.4 1.6 14.7 1.7 73.3 2.6     辽宁 31.5 4.4 37.3 4.2 128.7 4.5     吉林 12.4 1.8 15.2 1.7 67.5 2.3     黑龙江15.0 2.1 20.5 2.3 89.4 3.1     上海 36.0 5.1 41.2 4.6 29.8 1.0     江苏 63.1 8.9 70.4 7.9 176.8 6.2     浙江 56.0 7.9 64.4 7.3 169.4 5.9     安徽 20.5 2.9 27.1 3.1 109.9 3.8     福建 23.3 3.3 29.9 3.4 98.6 3.4     江西 14.8 2.1 19.9 2.2 69.6 2.4     山东 60.4 8.5 74.8 8.4 217.7 7.6     河南 35.1 4.9 44.2 5.0 218.1 7.6     湖北 29.3 4.1 37.3 4.2 115.0 4.0     湖南 25.8 3.6 33.2 3.7 131.8 4.6     广东 61.8 8.7 76.5 8.6 230.2 8.0     广西 15.5 2.2 21.9 2.5 118.3 4.1     海南 2.9 0.4 4.1 0.5 18.4 0.6     重庆 13.9 2.0 18.3 2.1 58.7 2.0     四川 31.0 4.4 39.1 4.4 169.9 5.9     贵州 9.4 1.3 13.8 1.6 53.9 1.9     云南 12.3 1.7 19.0 2.1 81.7 2.8     西藏 1.5 0.2 2.0 0.2 6.0 0.2     陕西 17.9 2.5 22.9 2.6 65.4 2.3     甘肃 9.4 1.3 14.0 1.6 40.7 1.4     青海 2.4 0.3 3.4 0.4 11.2 0.4     宁夏 2.9 0.4 3.7 0.4 15.4 0.5     新疆 8.8 1.2 13.9 1.6 51.8 1.8

  在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制造业的单位185.9万个,占21.0%;批发和零售业174.5万个,占19.7%;教育54.7万个,占6.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71.2万个,占19.3%。以上四个行业合计占66.2%(详见表4)。          表4 产业活动单位的行业分布     单位数(万个) 比重(%)合 计 886.4 100.0农、林、牧、渔业* 2.1 0.2采矿业 10.2 1.2制造业 185.9 21.0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8.5 1.0建筑业 25.3 2.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2.5 2.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1.1 2.4批发和零售业 174.5 19.7住宿和餐饮业 18.1 2.0金融业 22.0 2.5房地产业 24.5 2.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9.1 5.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3.7 2.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7.5 0.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3.8 1.6教育 54.7 6.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41.4 4.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0.2 1.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71.2 19.3* 此处的农、林、牧、渔业为第二、三产业法人兼营的第一产业活动单位。          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较为集中的五个行业是:工业227.4万户,占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总数的7.9%;交通运输业459.6万户,占16.0%;批发和零售业1549.1万户,占53.9%;住宿和餐饮业226.3万户,占7.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69.3万户,占9.4%(详见表5)。          表5 有证照个体经营户的行业分布     单位数(万户) 比重(%)合 计 2873.7 100.0工业* 227.4 7.9建筑业 26.4 0.9交通运输业 459.6 16.0批发和零售业 1549.1 53.9住宿和餐饮业 226.3 7.9房地产业 3.5 0.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7.0 0.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69.3 9.4教育 6.7 0.2卫生和社会福利业 57.0 2.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1.0 0.7其他 0.4 0.0* 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国第二、三产业单位和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注4]数为35507.0万人,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增加8586.6万人,增长31.9%。其中,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7338.8万人,增加3438.2万人,增长24.7%;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8168.2万人,增加5148.4万人,增长39.5%。在从业人员中,单位从业人员27311.5万人,占76.9%;有证照的个体经营人员8195.4万人,占23.1%。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女性9479.4万人,占单位从业人员的34.7%。  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制造业10433.1万人,占38.2%;建筑业3907.7万人,占14.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228.5万人,占8.2%;教育1723.6万人,占6.3%;批发和零售业1892.0万人,占6.9%(详见表6)。      

  表6 单位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     从业人员(万人)  比 重(%)合 计 27311.5 100.0农、林、牧、渔业 195.3 0.7采矿业 990.8 3.6制造业 10433.1 38.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04.6 1.5建筑业 3907.7 14.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77.0 3.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20.7 1.2批发和零售业 1892.0 6.9住宿和餐饮业 585.8 2.1金融业 487.0 1.8房地产业 552.2 2.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70.7 2.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447.6 1.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21.4 0.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99.0 0.7教育 1723.6 6.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680.4 2.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4.1 0.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228.5 8.2          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1.3%、11.4%、17.6%、31.5%和38.2%。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共4559.7万人,占单位从业人员的16.7%;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共2381.1万人,占单位从业人员的8.7%(详见表7)。          表7 单位从业人员学历、职称、技术等级情况     从业人员(万人) 比重(%)一、从业人员合计 27311.5 100.0     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 358.6 1.3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 3106.0 11.4     具有大专学历者 4796.1 17.6     具有高中学历者 8610.5 31.5     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者 10440.3 38.2 二、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合计 4559.7 100.0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 515.1 11.3     具有中级技术职称者 1747.5 38.3     具有初级技术职称者 2297.1 50.4 三、具有技术等级证书人员合计 2381.1 100.0     高级技师 98.2 4.1     技师 280.7 11.8     高级工 793.6 33.3     中级工 1208.6 50.8

  企业资产总额

  2008年末,全国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额为207.8万亿元,比2004年末增加111.1万亿元,增长114.8%。其中,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7.7万亿元,比2004年末增加17.6万亿元,增长58.5%;集体企业资产总额4.4万亿元,减少0.8万亿元,下降15.1%;股份合作企业资产总额4.5万亿元,增加2.6万亿元,增长141.1%;私营企业资产总额25.7万亿元,增加17.0万亿元,增长194.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资产总额8.0万亿元,增加3.8万亿元,增长89.8%;外商投资企业资产总额13.5万亿元,增加7.3万亿元,增长118.0%(详见表8)。

  表8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资产总额

  资产总额(万亿元) 比重(%)合 计 207.8 100.0内资企业 186.3 89.7国有企业 47.7 23.0集体企业 4.4 2.1股份合作企业 4.5 2.2联营企业 0.5 0.2国有联营企业 0.3 0.1集体联营企业 0.1 0.0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 0.1 0.1其他联营企业 0.1 0.0有限责任公司 42.8 20.6国有独资公司 15.5 7.5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27.3 13.1股份有限公司 59.6 28.7私营企业 25.7 12.3其他企业 1.2 0.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8.0 3.9外商投资企业 13.5 6.5

  企业实收资本

  2008年末,我国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不含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实收资本[注5]总额为34.0万亿元,比2004年末增加15.8万亿元,增长87.1%。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实收资本总额中,国家资本11.4万亿元,增加4.6万亿元,增长67.4%;集体资本1.0万亿元,与2004年末持平;法人资本8.7万亿元,增加4.1万亿元,增长88.0%;个人资本7.8万亿元,增加4.5万亿元,增长138.4%;港澳台资本2.1万亿元,增加1.0万亿元,增长87.9%;外商资本3.1万亿元,增加1.7万亿元,增长125.6%。

  注释:

  [注1]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本次普查未包括国际组织。   [注2]单位的划分:

  法人单位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其他法人。     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     (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2)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3)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是指除农户外,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营单位。即按照《民法通则》和《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具体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活动的个体劳动者。     [注3]东、中、西、东北部的划分: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注4]从业人员:是指2008年12月31日在第二、三产业单位和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在岗的从业人员。未包括上述范围之外的从业人员。     单位从业人员是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年末实有人员数。包括:在各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港澳台方工作人员、兼职人员、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但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注5]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企业实收资本按照投资主体划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六种。     [注6]表中的合计数和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

分享:

相关推荐

    影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