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历代山水画名作选

《历代境更聚山水画名作选》是1999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金石。

  • 书名 历代山水画名作选
  • 作者 王金石
  •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9年12月
  • 页数 78 页

内容简介

  1宋郭熙早春图绢本158.日星九用底重境局染3cm×108.1cm

  2隋展子虔游春图绢本43cm×80.5cm

  3宋马误没定湖完仍远踏歌图绢本191.8cm×104.5cm

  4宋范宽溪山行旅图206cm×1来自03.3cm

  5宋郭熙窠石平远图绢本120.8cm×167.7cm

  6宋马远晓雪山行图

  7元黄公望九峰雪霁图绢本116.4cm×54.8cm

  8元吴镇渔父图绢本84.7cm×29.7cm

  9元倪瓒幽涧寒松图纸本59.7cm×50.4cm

  10元王蒙夏山高隐图绢本149cm×63.5cm

  11元王蒙山水

  12元倪瓒容膝斋图轴74.7cm×35.5cm

  13明沈周仿巨然山水图纸本163.4cm×37cm

  14五代董源潇湘图绢本50cm×141.4cm

  15明崔子忠云中玉女图绢本169cm×53cm

  16明董其昌秋兴八景之 17明沈周庐山高图193.8cm×98.1cm

  18明蓝瑛仿古山水

  19明仇英桃村草堂图绢本150cm×53cm

  20明吴伟溪山渔艇图纸本270.8cm×173.5cm

  21明张路山雨归体向费究染互扬八全庄图绢本147cm×105cm

  22明戴进关山行旅图纸本61.8cm×29.7cm

  2360百科3明文徵明品茶图纸本136.1cm×27cm

  24清髡残山任垂增异即耐出们衣证杆

  25清朱耷山水

  26清王翚山水

  27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绢本全图51.3cm×1188cm

  28明沈周卧游图册(之一、之二)仍风航纸本各28cm×38cm

  29清元济山水清音

  30清元济淮阳洁秋

  31清保良显弘仁山水

  32清弘仁山水 33元黄公望富春江图(局部)

  34清龚贤水墨山水长卷(局部)

  35清吴历拟适扬尼为青土首系吉脱吉

  36清元济采菊图纸本206.3cm×95.5cm

  37清龚贤隔溪山色图纸本163.3cm×71款集着.2cm

  38清王时敏庐山惜别图纸本134cm×60.2cm

  39清王鉴山水轴 40元钱选山居图纸本26.5飞功乡法由尼cm×111.6cm

  41清王翚九华秀色图纸本133.5cm×57.5cm

  42清王原祁仿梅道人山水纸本94cm×53.3cm

  43清金农月华图纸本11菜威失针五益口适6cm×54cm

  44清弘仁西岩松雪图纸本192.8cm×104.8cm

  45清王鉴山水图 46清髡残雨洗山根图纸本103.2cm×60cm

  47清吴历泉声松色图纸本64.6cm×38cm

  明示却析逐赵示支放突48近代黄宾虹临流结茆图

  49近代黄秋园冷烟闲棹

者简介

  画家简介

  五代董源(?-约962),五代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混提司最春引的北)人。中主时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擅画水墨或淡着色山水,用状如麻皮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伏,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评为平淡天真,唐无此品。也有些作品设色浓重,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巨然学他水墨山水画,后世并零众零落蒸读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宋范宽(约950-1027),华原人。名中正,弦保小字中立。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山水师李成、荆浩,画山水认为"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后卜居终南、太华践距一宗历哥冷,置身自然,尽得画意。其用笔朴茂刚健,用墨深厚明快。"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溪山行旅图》构图厚重浑沦,令观者有真山压面之感,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名作。

  宋郭熙(1023-约1085),温县人。字淳夫。画师李成,既运用淡墨手法,又重视大气明暗的空间表现,创造理想化意境。 《早春图》笔墨比己财思元散父富轻重适宜,技巧娴熟,所作卷云皴,是对火成岩山峰的生动写照,为北宋画首屈一指的精品。

  宋马远(约1170-约1260),河中人。号钦山。与夏圭同为南宋画院后期的著名画家。画学李唐,精于山水,用焦墨画树石,以大斧劈带水墨为皴。画峭峰直上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不见其脚,风格独特,世称"马一角"。

  宋王希孟(1096-?),北宋画家。18岁作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卷,宏幅巨轶,长1188厘米,高51.3厘米。全图山势绵亘、气象磅礴,着色浓重,皴笔少,以勾廓渲晕为主,为工笔重彩山水不朽之作。

  元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人。为元"四大家"之一。师巨然而变其"淡墨轻岚"神韵。其山水善用秃笔中锋勾廓,用长披麻干湿笔加石纹,兼用斧劈皴法,别具一格。

  元钱选(约1239-约1300)宋末元初画家,字舜举,号玉潭、霍川翁、习懒翁等,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宋景定间乡贡进士。南宋亡,"耻作黄金奴",甘心"老作画师头雪白",隐于绘事。擅人物、花鸟、蔬果和山水,笔致细柔劲密,着色清丽,有装饰味。赵孟頫早年曾向他请教过画学,他倡言作画要有"士气",力求摆脱南宋画院中陈习,主张参酌北宋、五代及唐人之法。精音律之学,能诗。存世作品有《柴桑翁像》 、 《梨花双鸠》 、 《山居》 、 《浮玉山居》 等图。

  元黄公望(1269-1354),富阳人。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画师董源、巨然,善山水。与吴镇、王蒙、倪瓒合为元"四大家",居其冠首。

  元王蒙(1308-1385),字叔明,浙江吴兴人。赵孟頫的外孙,主要师法赵孟頫和董源、巨然,而用笔从郭熙卷云皴中化出,开创了一种乱头粗服的表现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用笔用墨的效能。是元代富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为元代"四大家"之一。

  元倪瓒(1301-1374),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性淡泊,好读书,诗文风靡一时。信奉道教,后参禅学,晚年弃田宅求舟放情山水。《容膝斋图》为云林72岁时所画。

  明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钱塘(今杭州)人。为明代"浙派"山水画创始人。山水构图简洁、取景集中似马远,以大斧劈兼拖泥带水皴法为主,具夏圭笔意。画法南北兼蓄,技法多变。在"浙派"画家中有鲜明的个性。

  明沈周(1427-1509),长洲人。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山水袭承家学,临宋元名迹得其变化之妙,早年学王蒙,中年师法黄公望,晚年以吴镇为宗,居明中期吴派主导地位。《庐山高图》是贺其师陈宽70岁所画,以庐山主峰喻其师寿,成于石田41岁精力充沛时。巨幅细笔为其早年难得之杰作。

  明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松江)人。工画山水,出入董、巨、倪、黄,后世称为"华亭派"。继承了元代山水画家在纸本上干笔皴擦的技法,又汲取董源、巨然在绢本"水晕墨章"的用墨方法。用笔松秀灵逸中有温雅拙厚之态。其艺术见解及艺术实践对清代画坛有很大的影响。

  明蓝瑛(1585-约1666),字田叔,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初期遍学唐、宋、元诸家,早年笔墨较为秀润,变化自如,框廓多用中锋,皴擦处着意干笔。融宋、元人画法,自成一派。

  明吴伟(1459-1508),字士英、沈翁、号鲁夫、小仙,夏江(今湖北武昌)人。幼孤贫,流落常熟(今属江苏),为人收养。成化间为宫廷作画,任仁智殿待诏;弘治初又征人宫廷,授锦衣卫百户,赐画状元印;后称病南返,居南京秦淮河。工人物,宗吴道子,取法南宋画院体格,笔势奔放;早年作白描,则以秀劲见长;兼能写真。并擅山水,近学戴进,远师马远、夏圭而较放纵。明中叶画家学他的颇多,人称"江夏派",实乃明代"浙派"的支流。

  明张路(1464-1538或1537),字天驰,号平山,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擅绘人物,师法吴伟,笔势狂放而草率。山水兼学戴进,亦能鸟兽、花卉。

  明仇英(?-1552),号十洲,江苏太仓人,漆匠出身,因唐寅的发掘、周臣的启蒙、项元汴的栽培而成为"明四家"之一。临摹基础深厚,不拘一家一派,从李唐和刘松年画法变化出来,将细雅秀丽工笔和苍劲活泼的水墨粗笔二种画法综合为一体。山石造型方斫,以小斧劈皴法为主,远山上深下淡,破墨渲染,是雅俗共赏的风格。为明代院派代表性画家。

  明文徵明(1470-1559),字徵明,号衡山居士,长洲人。明翰林院待诏,书画、诗、文无一不精。山水师沈周而博取宋、元各家之长。对郭熙、李唐、赵孟頫、王蒙等取法借鉴犹多,而构思立意有自己独到之处。画风早年细致明丽、中年趋向粗放、晚年粗细兼具。在"明四家"中,以清丽见长。

  明崔子忠(约1574-1644),初名丹,字开予,改名子忠,字道母,号青蚓(一作青引),又号北海,莱阳(今属山东)人,居顺天府(今北京市)。生员,曾游董其昌之门。李自成农民军攻克北京,他匿居土室饿死。擅画人物、仕女、师法南唐周文矩,衣纹多曲屈转折,笔墨清丽,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

  清王鉴(1593-1677)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园照,号湘碧、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人,王世贞孙。崇祯举人,官廉州知府。人呼王廉州;入清不仕。与王时敏为子侄辈,家藏名画亦相埒。工山水,受董其昌影响,多拟仿宋元,长于青绿设色,擅长烘染,风格华润,但较平实。后人把他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亦称"清六家"。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

  清王原祁(1642-1715),清初画家。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太仓(今属江苏)人。王时敏孙。康熙进士,曾为宫廷作画并鉴定古画,任《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户部侍郎。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长于浅绛设色;其重彩之作,青绿朱赭,相映鲜明,有独到处,丘壑变化较少,但功力深厚。弟子颇多,有"娄东派"之称。能诗文,著有《罨画集》、《雨窗漫笔》等。

  清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早年师王时敏,追踪元人,取黄公望画法,得王蒙苍茫松秀韵致。其山水画常以清隽细劲的线条勾廓,干笔短皴,皴中带擦,层层稠密,气韵雄厚。在清代画坛与"四王"齐名。

  清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好游历,客杨州鬻诗文,卖书画最久。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亦能篆刻,得秦、汉法。五十岁后始作画,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格调拙厚淳朴。居当时画坛首席。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等。

  清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太仓(今属江苏)人。王锡爵孙。明末官太常寺少卿。擅画山水、少时学董其昌,并临摹家藏宋、元名迹,以黄公望为宗,笔墨苍润松秀,而丘壑少变化。多模拟之作。王翚、吴历出其门下,孙王原祁得其指授。后人把他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亦称"清六家"。兼工隶书、能诗文,有《西田集》、《西庐画跋》。

  清僧弘仁(1610-1663),字渐江,别号梅花古衲。歙县人。明亡后出家为僧。山水学倪瓒笔法,有时长笺巨幅,结构繁密,气势雄伟,又出于倪法之外。他的画用笔刚劲,清逸、方整中有沉厚、苍劲、圆浑的拙趣,看似简约,实含腴润,于瘦劲中见凝练。

  清髡残(约1612-1673),号石溪,又号残道者,电住道人。俗姓刘。原籍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山水画风格雄奇磊落,画法"从元人人手,力追北宋,气尚遒炼",苍茫繁密,取法于王蒙;圆浑苍厚,则近似沈周。山石多用披麻、解索一类皴法,惯用秃的中锋干笔,笔道显得苍而毛。与石涛并称为"二石"。

  清朱耷(1626-1704),明宗室弋阳王裔孙,曾出家为僧,字个山,号八大山人。画山水,学董其昌,上追黄公望。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寄情于景,不落常套,自有创造。善用墨,尤以用笔见长,董其昌以淡毫取润,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笔情恣纵,不拘于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

  清僧元济(约1642-约1718),号石涛,别号清湘老人、大涤子等等。俗家姓朱,名若极,为明靖江王后裔,广西全州人。画风笔情纵恣,淋漓洒脱,善用水墨。以生活感受为本自写性灵。山水画总体上讲是承董源、巨然的"南画"体格,求苍茫、浑厚、柔润的情趣。天才横溢,为清初极富创造性的杰出画家。

  清龚贤(1618-1689),字岂贤,号半千。昆山人,寓居金陵(南京)。其山水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墨法的运用上。墨法从董源、巨然中变出,层层积染,沉雄深厚,有苍润韵致,后世称为"金陵八家"之一。

  清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老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善山水,为清初正统派的代表人物。画风崇古保守,偏重于师法古人,对宋、元名家潜心钻研,合南北画宗为一手,以"能"见长。在全面研究继承传统绘画方面为后人作出了贡献,并能结合真境抒写胸怀,其作品清丽隽永,有自己独到的感受。

  近代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号宾虹、予向。浙江金华人。自叙"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人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生平遍历祖国名山大川,对古代画论的分析,颇多独到的见解。山水画善积墨,浓墨苍润,浑厚华滋,独具风格,继承传统而能推陈出新,为近代山水画大师。

  近代黄秋园(1914-1977),字明琦,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等。江西南昌人。未经名师,业余作画。主张先临摹、师古人而后写生、师造化。取宋元之法,"能深刻领悟'二石'的丘壑不泥形而取神,笔墨尚写心而状物的精诣",融笔墨丘壑为一体。李可染评其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扑人眉宇"。为现代山水画大家 。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历代山水画名作选

分享:

相关推荐

    影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