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吉林大来自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是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学院设有: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3个系;现有吉林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和6360百科个研究所。拥有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合作共建的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转兰鱼水环境吉林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地下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修复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地下能源与废物处米静类置研究所、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也挂靠本院。

  • 中文名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 外文名 College of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Jilin University
  • 创办时间 2001年
  • 类别 公立大学
  • 所属地区 中国长春

院长致辞

  2000年吉林大学等五校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经过学科专业的整合、调整,2001年由原长春科技大学的水此滑倍久例强减反队持文地质、环境工程专业来自与原吉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合360百科并组建了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在合校建院后,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建设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体现了合校学科整合的优势。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被评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在教学方面,新建和完善了实验室,建成了两个"双基"实验室和不同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所有这些成果都体现了我院学科与专业的实力。

  环径烟艺周牛轻止停三刻阿境与资源学院对外交流广泛,握他药应装引章占齐器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荷兰、英国的同行建立了合作关系。曾成功承办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国际水文科学协会联合组办的第二届"未来地下水资源危机"国际学术会议,参加了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等多项执记段孔细国际重大学术会议。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如下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子乐重弦威赵苗械细航势势:

  1.地下水资源评价、管理和决策研究;

  2.环境化学、环境分析教却那帝破待坚危然威天监测、环境评价规划和生态环境系统研究;

  3.水土环境污染控制与恢复治理、固体废聚到各两岁蛋衡执半物处理与资源化和环境生物技术。

  4.地质环境负效应防治、二氧化碳温煤克预技酸室气体地质储存;

  5.地热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环境与资源学院的两个一级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水资源的污染本身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任何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都离武径房美明青挥巴不开研究水的问题等等。因此,这两门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和互补性。此外,这两个学科都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人们普遍关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境与资源学院热诚欢迎专家、学者来我院工作和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欢迎有志青年加入我们的队伍!

学科设京此活们陆背明激慢

  学院现有环境科学、环境工引德培生速裂间状无电钢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4个本科专业;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利水卫级燃电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6个硕士点;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5个博杂早配增诗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其中环境科学、水文及水资源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北坐穿企远宽界

师资力量

  概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教师75名,教授30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特聘教授1人,"唐敖庆"特聘教授4人;副教授23名。他们中既有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也有近几年在学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后起之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1人,吉林省省管专家3名,吉林省杰出青年1名。教师中75 %以上的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来自

环境

  院士

  林 学 钰:

  林学钰(1937~),福建省福州人。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80 ~1982年和1990360百科年曾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学习进修。现任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名誉院长,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清况答烧沉析用酒脱表教授,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和国际水文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积掌身素际长;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环境污染过程浓根留双心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触如儿审担神显分做袁)》主编;Journal of 罗差续喜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期刊编委。

  早年主要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使中国地下水管理工作进入系统化、木由航非供松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在区域和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应读罗老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近年来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与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是中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

  先后字律段主持完成国家、部(省) 级科研生产项目6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共出版学术专著18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作为国家水管侵关余游官止按位文地质学首批硕士生导师和博热继速维么士生导师,迄今已经和正在培养博士生55名(包括3名外籍博士生)、硕士生50名、博士后20名。

  先后获吉林省有突必雨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政府授予的吉林英才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长春市暨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人才培养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学科得到了亲令战记比识极大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面展井弱跟掉翻边是席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创新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累计培养本科学生7500余名,其中外国留学生25名;硕士研究生620余名,博士研究生180余名,其中包括15名外国硕士生和5名博士研德丰美责向帝究生。毕业的学生已成为我国本学科高校教育、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有两名毕业生成为中科院院士。

  2014年9月,学院在校本科生951人,硕士研究生341人,博士研究生76人。

  在科研方面,曾经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8项。全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13项社所准,有多项科研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八直四促家格地爱海触蛋个国家的同行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

  环境与资源学院涵盖的环境科学与工议要程、水利工程学科是国家"211"和"985"建设支持学科。水资源与环境是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的重大主题研究领域,同时也是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已成为热点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实际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水与环境密不可分。研究环境必须研究水,研究水资源也必须考虑环境问题。因此,在我院进行学科的交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学科间的交叉、卫谓非湖误渗透,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特色。

  学院在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方面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研项目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0余项,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1项,项目课题2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子课题4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1项;全国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吉林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1项。

  多年来,学院在地下水的基本理论、地下水寻找及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科学管理、地下水土污染防治和修复、地质环境负效应防治、CO2温室气体地质储存、地热能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化学、环境分析监测、环境评价规划和生态环境系统研究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科研优势和特色。

教学机构

  环境科学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吉林大学在1979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环境学专业,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首批招收博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被批准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环境科学系现有教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占教师总数的84%),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8人,硕士研究生104人,本科生260人。每年还接纳来自国内外的进修人员、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多人。

  该专业在环境化学和环境规划与评价2个方向特色明显,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较重要的影响。主要科研方向包括环境化学、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环境污染分析测试技术、环境规划与评价、生态与环境系统数字化管理、生态与环境系统工程、环境生物技术、资源价值核算等。承担并完成了10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横向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

  环境科学系现有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设有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信息系统等实验室。

  环境科学系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一直保持着与国外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邀请著名学者和教授来校讲学,积极选派教师出国访问、讲学、进修或参加国际会议,促进全系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于199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并被批准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建系十多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专业人才。在校本科生近265人,硕士研究生约76人,工程硕士研究生35人,博士研究生约28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在不断加大。本着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方针,还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并还接纳来自国内外各单位的进修人员和访问学者。

  吉林大学环境工程系由原吉林大学环境工程系和长春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合并而成。全系共有教职工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中级职称5人,其中50岁以下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该专业的主要科研领域包括水污染治理理论及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及处置、环境生物技术等。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以及横向课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并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现有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设有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地下水污染控制模拟、环境生物技术、固体弃物处理及处置、膜分离技术、大气污染控制等实验室。具有良好的试验研究条件和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及手段。此外,日处理10吨污水的三沟氧化沟中试基地常年面相各层次学生开放。

  多年来,环境工程系一直保持着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公司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并积极组织多种国际学术会议,邀请著名学者和教授来校讲学,选派教师出国访问、讲学、进修或参加国际会议,促进了全系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历史背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创建于1952年,其前身为水文地质教研室,包括普通水文地质教研室、专门水文地质教研室、地下水动力学教研室、水文地球化学教研室、水文地质学研究室、水文地质实验室等。1997年学科调整,形成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相应的机构调整为水文水源系,一直沿用至今.

  专业设置:本科学士学位点2个,硕士学位点2个,博士学位点1个。

  学士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原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方向);

  硕士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1980年)、水利水电工程(2002年)

  博士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1990年)

  机构设置:该系设有陆地水文与水文地质学基础、水文分析计算与地下下水动力学、水化学与水文地球化学、水资源勘察技术与专门水文地质学等专业教研室,还设有水资源基础实验室(包括水岩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水分析化学实验室,2002年一次性通过教育部双基实验室评估)和水资源专业实验室(含环境同位素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该专业拥有原国土资源部唯一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系列模型"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

  师资队伍:本系拥有教授6名,副教授5人,讲师及工程师5人,助教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人。现任学科带头人中科院院士林学钰教授,是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会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委员、国际岩溶水文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科学的主要开创者。

  学科优势与特色:本学科以研究地下水资源为其优势与特色。多年来,在

  林学钰院士的带领下,在地下水的基本理论、地下水寻找与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模拟计算与科学管理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引进并开发了地下水管理系列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

本专科专业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该学科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1956年招收首批硕士生,1990年招收首批博士生。本学科以研究地下水资源为其优势与特色,拥有原国土资源部唯一的"水资源模拟和环境治理"重点实验室。本学科在水量和水质模拟的理论与方法,模型技术和治理手段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学科著名专家学者有中科院院士林学钰教授、廖资生教授、杨悦所教授。

  该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和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强的外语、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能从事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以研究水资源的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水环境问题的防止与治理为特色,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并在某些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环境工程

  该学科创建于1992年,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在水处理和水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生态环境研究与治理等方面具有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某些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该学科著名专家学者有林年丰教授、赵勇胜教授、汤洁教授。

  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和工程理论基础知识,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规划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规划部门、城市给排水设计、环境保护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和学校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环境规划和管理、科研和教学的环境工程学科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习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重点掌握环境污染治理的工程设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评价和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环境科学

  该学科的前身是创建于1979年的环境学(当时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环境学专业),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已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一定的重要影响,在环境化学、环境评价规划方面的某些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学科著名专家学者有董德明教授、杜尧国教授、张文祥教授。

  该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规划、环境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该专业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重点学习和研究环境中污染物质的特征、形态、迁移转化规律、测定方法和分析技术、环境规划和管理等内容。

  勘查技术与工程

  内容同上(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系

  该专业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夯实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及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具有宽厚的基本知识、坚实的基本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和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硕士点专业

  环境科学专业

  该专业方向有:1.环境分析与监测、2.环境污染与防治化学、3.环境评价、4.环境污染生物防治与生态恢复、5.环境资源价值

  该专业学位课有:第一外国语、专业外语、马克思主义原理、水环境污染与控制化学、环境生态学、专题文献、环境影响评价(方向3、4)、大气环境污染与控制化学(方向2)、环境分析与监测质量控制技术(方向3)、现代环境分析化学(方向1)、环境经济(方向5)。

  环境工程专业

  该专业方向有:1.水处理工程、2.水污染控制与治理、3.生态环境系统工程、4.固体废物资源化与处置工程、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6.环境规划与管理、7.环境生物技术

  本专业学位课有:第一外国语、专业外语、马克思主义原理、数值计算方法(I)、环境地球化学、高等环境化学、生物化学、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固体废物处理、近代水处理技术、生态环境学、污染物生物净化技术、水污染控制规划。

  水文与水资源学专业

  该专业方向有:1.水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2.水资源模拟与管理、3.应用水文地质、4.水资源污染与防治、5.水资源信息化技术、6.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7.水生态与水环境。

  本专业学位课有:第一外国语、专业外语、马克思主义原理、数值计算方法(I、II)、水资源基础理论、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水文地质现代技术方法、专业文献阅读与报告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该专业方向有:1.数字流域及流域水管理;2.农田水管理及节水灌溉;3.水工建筑物基础稳定性评价。

  本专业学位课有:第一外国语、专业外语、马克思主义原理、数值计算方法(I、II)、数学物理方法、流域水管理、高等土力学、环境生态学、数字技术与GIS、节水灌溉的理论与技术、高等岩体力学、网上专业文献检索等。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的20余家单位建立了科研和合作关系;近年来主办或承办3次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分享:

相关推荐

    影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