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水蛭传统的炮制方法及理论依据

水蛭炮制后入药,首载于《伤寒论》,“抵当汤(丸)”方中所用水蛭均为“熬”。《金匮要略》中“大黄廑虫丸”所用水蛭为“砂烫”。

古代水蛭炮制后入药的理论依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水蛭传统的炮制方法及理论依据

一、防止水蛭“入腹生子为害”

明李时珍所修《本草纲目》中记载“此物极难修治,须细锉,以微火炮,色黄乃熟。不尔,入腹生子为害”。宋代《类证活人书》中也说水蛭应“熬”,不然“水蛭入腹再生化,为害尤甚”。

二、降低毒性

古代诸多药著中均称水蛭有毒,如《本草纲目》中谓水蛭“有毒”,《本草经疏》中更言其“有大毒”,于是都在寻求用各种炮制方法来降低其毒性,正如明代《医学入门》中所言“凡药用火炮、汤炮、煨炒者去其毒也”。

三、矫味

干燥水蛭腥味甚烈,令患者难以承受,因此便将炮制作为矫味的一种措施。早在汉代医书中就记载,水蛭用“暖水洗去腥”。

四、研碎

水蛭为虫类药,研末甚难,经炮制后则易于粉碎为末。

以上四点中,前两点是古人视为最重要的依据。因此,水蛭炮制后入药,才得以在千余年间沿袭下来,并少有违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水蛭传统的炮制方法及理论依据

分享:

相关推荐

    影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