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刺参放流增殖技术的要点是什么

大量试验证明,刺参放流增殖是自然海区刺参资源量增加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地方都已采用这种技术,效果很好。现将刺参放流增殖技术的要点如下:

一、放流海区的选择

放流海区的选择

1、底质:刺参成体多生活在岩礁、乱石底质和大叶藻繁生的沙泥底质。礁缝和石下以及大叶藻的根茎,为刺参提供躲避风浪或夏眠隐蔽的良好场所。

2、地点:幼参放流区以水深2-4米范围内为宜。放流苗种随着成长将向深水移动,在水深5-15米范围内还必须具备成参生活所需的其他环境条件。

3、海况条件:增殖区要选择水质澄清,潮流通畅、缓慢,有涡流,无淡水注入的场所。

4、饵料条件:增殖海域的饵料条件是影响刺参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放流区应选在水质肥沃、营养盐丰富(大叶藻及大型藻类繁茂)的水域。

二、放流增殖海区环境改造

放流增殖海区环境改造

剌参栖息量的多少,与海区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选择放流增殖海区时,往往会遇到某些海区局部条件不足或欠缺的情况,海区环境改造,可采用以下措施:

1、投石、投海参礁

投石、投海参礁,均有十分显著的聚参效果,刺参单位面积分布量高达20-23头/平米,投石海区应选择硬沙或沙底质以及砾底,投石应当在苗种放流前的3-5个月内完成。

投石时,将石块装船,船载石块于放流海区,以堆放形式投入海底,每堆石块约10平米,堆间距为10米-12米。

在海面投石后,再由潜水员潜入海底,对所投的海堆石头加以适当归拢、整理即可。

2、海底爆破筑礁

近几年,在不同海区反复进行的刺参生态调查和增殖调查中发现,刺参在巨型峰状和平板状岩礁区的自然栖息数量很少,岩石的利用率低。

为了充分利用海底的礁石资源,可采用海底爆破方法,改造海底环境,增加刺参栖息量。

3、建造海底人工藻(林)场

在人工投石、投海参礁区,大叶藻和大型藻类缺乏或是不足的自然海区,可建造人工藻(林)场,改善环境条件。

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增殖或拟定建造藻(林)场区域,投放裙带菜孢子叶,投放量掌握在1公顷投100千克孢子叶。

每年的5-6月,采集成熟的裙带菜孢子叶,用尼龙网袋装好,每网袋孢子叶重约15千克,然后将网袋口扎紧。

为防止网袋被风浪、潮流冲走,每个网袋须系重40千克左右的石块或小水泥构物。

投放时,将网袋连同石块一起投到指定海区,一般3-4年以后,在海底石礁上和海参礁上,就能形成茂密的裙带菜林。

三、放流苗种规格及放流方法

1、放流苗种规格

试验证明,体长10毫米以内的人工苗种,个体虚弱,难以适应剧烈的环境改变,易受敌害生物的侵袭。

体长10-20毫米的幼参,对敌害生物的抵御能力差。在一般海区放流体长25-30毫米左右的人工参苗是适宜的,存活率可达30%以上。

近几年在实际生产中,幼参放流规格有偏大的趋势,有的地区当年参苗越冬后,翌年春季体长达80-100毫米以上时再放流,成活率可望达到I00%。

2、放流方法

苗种放流,一般由潜水员完成。预先将苗种按2000-4000头的密度,分装于聚乙烯网袋内(规格40×30厘米),每槽可放置20-30袋。

放流时间,应选择最低潮、平潮时间,由潜水员携带参苗袋潜入海底打开网袋口,紧贴石礁、参礁,将参苗轻轻分撒在石礁、参礁上。

参苗放流也可采用网箱放流法。该方法是当参苗运至放流水域时,先将网袋内的参苗,移到预先准备好的梯形、圆筒形、方形网箱内,网箱由铁筋支撑。

网衣网目孔径1毫米,然后潜水员携带网箱沉于海底,且将网箱在海底固定牢,避免被风浪冲走,再将网箱下边打开让参苗自行爬出散开。

四、苗种放流后的管理

刺参移动性较差,只要条件适宜,一般不会做长距离的移动。放流后海区管理主要措施如下:

1、保护幼参,提高幼参的成活率

苗种放流前,尽可能地捕捉放流海区可疑的幼参敌害生物,如海盘车、日本鲟等。采用网箱放流时,需经常潜水观察网箱固定的牢固程度,以免网箱流失苗种。

放流后,不能随意采集放流区内的大叶藻及大型藻,如海蒿子、鼠尾藻等,以免连同藻体一起将幼参取上来。

2、增殖海区的看护

由于刺参移动性弱,生活在浅水区,很容易发生偷捕现象,有时会给生产经营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海区看护尤为重要,需要安排专人昼夜连续看护,封闭增殖区,特别是3-7月、10-12月刺参正常活动、摄食时期。

3、积极做好资源的繁殖保护

严格规定采捕规格,尽可能将春季捕获改为秋季捕获,以增加海区亲体自然繁生后代的机会,规定禁渔期,实行轮捕。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刺参放流增殖技术的要点是什么

分享:

相关推荐

    影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