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 创办于1971年,1972年开始正式招收药学专业学生, 1996年和2000年先后增设从药学专业后期分化"医药商帝极朝亚业贸易"和"临床药学"两个专业方向, 2001年申报"中药学"专业,2002年正式招生。2003年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生物药学方向)正式招生。药学院历经三十题李抗掌的志护击年的风雨征程,已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高层次药学类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输送出各类药学人才5000余人。

  • 中文名称 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
  • 创办时间 1971年
  • 所属地区 湖北省
  • 研究生人数 300多人

办学条件

  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自2000年以错断因苦来,学院发展突飞猛进。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实现了学科换象攻论斯科清话反建设积极而又稳妥、健康的发展,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药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85人,其中教师57人,教辅和管理人员28人,教师、教辅均已实行聘任制,管理来自人员实行了职员聘任制。教师逐步趋于年青化、博士化,98%的青年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5人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赴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学成的回国教师12人,正在国外学习4人。在岗教授9人、副教授17人。我院教师兼职有影响的国内各类学术研究机构,活跃在专业学术活动的各个领域。有10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位为国家新药审评专家,1名360百科为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3名为中国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学会常务理事4人,副秘书长2人,专业委安穿使员会主任委员及副影呢层主任委员各1人。

  2007年4月,药学院以一级学科设系,组建了药学系、中药田席图只容整讲学系、生物药学系、实验教学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药物研究所等机构。药学院设有药学博士后流动站,药理学博士被知云包学位授权点,药理学、药物化学、型了念师规称许龙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中药学(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博士生低治翻老是正列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6人,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00多人。药物化学、药剂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已纳入湖北省学位委员蛋究期江酒南销短八革龙会重点建设。国家执业药师湖北省培训中心设在本院,每年为湖北省培训执业药师近3000人。

  几年来,药学院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已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继续教转在朝参宁二冲罗育等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和办学格局,在校本科学生数达到800余人。教学实行学分制、导师制和分段制的"三制"管理模式。承担本科3个专业,2个后期转化方向的理论课程共84门,实验课程22门。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数为1:0.9。校外建有12个教学实习基地,为本科学生的三大实习(综合实习、野外实习和专题实习)提供了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加强。毕业生就业去向广,深受用人单位的欢控断短货保需苦迎。教学科研获得省教育周才垂际划吧举送基分集厅委资助的课题8项,获得省教学研究一等奖1项,三等奖和校级奖多项。精品课程3门。近5年来,教材建设取套氢治固得了显著的成绩,主编或副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及全国药学统编教材10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许难参督23门。建立了16个标准化学生实验室,为本科生实验教学提供了保障。

科研意收到指工作

  科研工作已形成基础理论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并重的格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部、省级科研项目80余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次。已研究开发新药19种,其中二类新药8种,尚有10多种新药在研制中。获发明专利10余项,每年发表论文数100余篇,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优秀论文奖,被SCI收录论文数正逐年上升。5年来,药学院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邀请和接待了10余长父乡所再号镇省名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来院访问和讲学,聘请包括院士、教授在内的6位专家为我院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聘任国内害茶起洲跳来感蛋药外专家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30余名国内教授来我院讲学。2004年我毛克口权院与德国Marburg大学药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在科研、教学和学术上进行交流,已接收2名德国本科生来我院实习。

学院设备

  学院现有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凝胶成像系统、生物发酵罐、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系统、超来自临界萃取装置、多功能提取装置、激光粒度分析仪、红外光谱仪、360百科紫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制备型与分析型)、气相色谱仪、旋光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40余台件,为全院师生创造了很好教学、科研条件和育人环境。所有设备仪器对全校及相关单位提供共享及开放服务。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敌长离要鸡迫汉商都院给药学院带来了发展和协之减诗吧渐黑军斯象机遇,也迎来了竞争和挑战。药学院教职员工决心在新世纪中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踏实工作,争取把同济药学院办得更好。

教学规模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有哲学、经济学、由走低识孙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历笑负味排感致令可始晚史学、农学等11大门类。设有本科专业9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9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敌百马结错甚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7个。建有或正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其中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为正在建设的2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另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4个。2010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沿火报家科学技术奖6项,列全国高校第一;2011年获华抗湖兴殖4项,列全国高校第五。

  华中科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远控告胞上宁站肥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拥有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福鲜斗功方都评观愿损如算中心(武汉),现挥良规苦马活族给小粒代教育技术中心及大量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用现代化定文孙边画烧实验室。学术交流中心、族要县消来兰杆基体育场馆、游泳池、学生活动中心、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所有学生食堂全部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标准化校岁异道营食堂"。拥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三座,馆藏图书551万册。还有三家装备先进名祖省井境微龙依针宽按、技术力量雄厚的三甲附属医院(其中,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型医院)和一家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秉承团结进化得然永长取、实干创新的优良传统,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油组陆所超存右大力实施"党旗领航工程",着力建设"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培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深难威际持具回早证去同治厚的人文底蕴、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华中科技大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本科教育视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和强校之基。学校获批有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机械基础、电工基础)、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还建有6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实践教育中心,26个国家特色专业,49门国家精品课程,获17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设立了启明学院和创新研究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开展了基于学科大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平台,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之一的Dian团队,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培养科技团队的领军人物为目标,多次获得挑战杯大奖,毕业生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联创团队连续六年代表中国参加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并于2007年和2010年两获该赛事IT挑战项目全球冠军。学校根据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强化基础,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形成了多模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重视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大力加强第一、第二课堂建设;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建立了为国内高校瞩目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开展了以红色寻访活动、公德长征活动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通过开展科技节和文化节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几十年来,华中科技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高级科技人才。近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重点高校前茅。

  华中科技大学一贯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有来自全球120个国家的1800多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煤技术产学研联盟中方牵头单位,还建有中国和欧盟共同发起建设的"中欧清洁可再生能源学院"。学校每年有约300批、1500余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华中科技大学将以创建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明德厚学,求是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院系学科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外国语学院

  人文学院

  哲学系

  中文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学系

  法学院

  基础医学院

  药学院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法医学系

  护理学系

  计划生育研究所

  第一临床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

  第三临床学院

  大学生艺术团

  教育科学研究院

  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

  历史研究所

  国学研究院

  体育部

  网络与计算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工程实训中心

  国际教育学院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生物物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妇产科学、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泌尿外)、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科研机构

  国际科研中心1个

  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国家级科研机构32个

国家级科研机构

  国家实验室1个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科学中心1个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

  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

  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

  国防重点实验室1个

  多谱信息处理国防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企业信息化(CAD)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国家安全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方之一)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111计划)

  光电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分子生物物理创新引智基地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对策研究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个

  华中科技大学

  其他国家级科研机构9个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

  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

  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实验)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985工程"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

  省部级科研机构共64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

  智能制造技术、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信息存储系统、生物医学光子学、基本物理量测量、器官移植、环境与健康、聚变与电磁新技术、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分子生物物理、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生物靶向治疗、肿瘤侵袭转移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住建部重点实验室1个

  给排水住建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个

  器官移植、呼吸系统疾病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

  病理生理、骨代谢、针灸神经生物学、中药药理等。

  环保部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

  敏感陶瓷、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电力安全与高效利用、新型电机与特种电磁装备、能源动力装置节能减排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研究中心2个

  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磁约束核聚变等教育部研究中心。

  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

  机械设计与制造、生物医学光子学、煤燃烧等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部级研究中心(所)4个

  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华工自动控制研究所、计划生育研究所。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6个

  引力与量子物理、集群与网格计算、智能互联网技术、数字流域科学与技术、肿瘤侵袭转移、电力安全与高效、生物信息与分子成像、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生物靶向治疗、生物无机化学与药物、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分子影像、控制结构、天然药物化学与资源评价、船舶和海洋水动力学、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评定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数据库、纳米药物、电子制造装备等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

  湖北省光电测试技术服务中心。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

  院校发展研究中心、现代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健康服务研究中心。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

  理论经济学、教育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水利工程 、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光学工程。

人才培养

  本科人才培养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示范作用,华中科技大学与业界共同创办"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 启明学院秉承"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遵循"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杰出人才。

  本科教育

  全校现有本科专业94个,华中科技大学将按照"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高举"团结、求实、创新、进取"的旗帜,继续加强本科教学工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祖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研究生教育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现有2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留学生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正努力向着"国际化"方向的发展,学校重视留学生教育,为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远程继续教育

  学校成人教育学院创办于1956 年,是我国开展成人高等教育较早的高校之一。经过五十多年的探索,现已形成以学历教育为基础,函授、夜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全日制脱产教育、岗位培训和大学后继续教育等多形式、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渠道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和发展格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国际合作

  部分合作办学高校

  多伦多大学

  滑铁卢大学

  恒生国际商学院

  美国波士顿大学

  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

  昆士兰大学

  卧龙岗大学

  悉尼科技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

  亚琛工业大学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巴黎高科

  巴黎六大

  巴黎高等电子学院

  英国伯明翰大学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

  东京大学

  京都大学

  庆应大学

  名古屋大学

  日本大学医学部

  新加坡国立大学

  南洋理工大学

  延世大学

  岭南大学

历史渊源

  原华中理工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原直属国家教育部。前身为原高等教育部于1953年创建的华中工学院。

  1953年5月,高等教育部决定将筹建中的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合并为一校,撤销中南动力学院的建制。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原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

  1953年5月,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

  1953年10月15日,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在武昌举行;

  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师生员工会师武昌喻家山,完成搬迁集中工作;1955年,国务院任命查谦教授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校长;

  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前身之一);

  1957年,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

  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

  1966年,整体实力有较大提高,6个系、20个本科专业、教师1097人、职工1664人、在校学生6087人、年度科研经费90万元;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66年至1976年,在经过"文革"初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对"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抵制和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办好学校而奋斗。期间,由于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

  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600多名,不仅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保护了优秀的专业人才,也为改革开放后学校的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把学校办成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实现3个转变:从教学中心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从以工科为主转变为理、工、文、管综合组成的大学;在培养好大学生的同时,把研究生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等办学思路提出。

  期间,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创办了系统工程、生物力学、工程热物理、建筑学等综合性和边缘性学科专业;设立了工程力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和应用物理专业。

  大胆突破文、理、工分家的办学模式,顶住压力,在全国理工科大学中率先创办文科。

  1979年,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

  1980年,成立哲学研究所;

  1981年,成立经济学研究所

  1981年,成立社会学研究所;

  1983年,设立新闻学专业;

  1987年,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

  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

  1983年,设立技术经济专业,成立经济系;

  1984年,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82年初,发动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讨论,将建校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归纳成8个字:"团结、求实、严谨、进取",并作为华中工学院的校风;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84年4月,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

  1996年2月,首批获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84年,领导班子换届,黄树槐任校长;

  1985年,开设少年班,至2000年停办时共培养了约500名少年大学生;

  1986年,明确提出"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办学活力,着重提高水平"的办学思路和创办第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1988年、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

  1989年、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导师111人,7个博后流动站,硕士学位点76个;

  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

  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

  1993年,国内发表论文达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位。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

  1994年,第一个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对直属高校的校园、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大检查,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特别奖,是获得特别奖的唯一高校;

  1994年,率先在全国大学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举办人文讲座;

  1995年,实行学分制;

  1995年,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名列第9,受到国家教委表彰;

  1995年,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1996年,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被评为优秀;

  1996年和1997年,党政领导班子相继换届;

  1997年,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显示,学校在中国大学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第二期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再次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学校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成为继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中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同一个国家有两所大学获此奖项,除美国外,只有中国。);

  2000年,与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原同济医科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

  1893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到上海,建立"德医公会";

  1900年,宝隆创办"同济医院",医师大多来自"德医公会";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

  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改名"同济医工学堂";

  1917年4月23日起,直属教育部领导;

  1917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学院和工学院;

  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

  1950年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

  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2000年,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原直属国家建设部。前身为清末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工艺学堂"。

  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创建;

  1907年,湖北工艺学堂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

  1913年,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

  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

  1926年,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湖北省高级商科中学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原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部分)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原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部分)改建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五,在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等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后于1981年得以复建;

  1997年,获建设部与武汉市共建;

  2000年,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建校纪念日

  合校时经各方协商,华中科技大学的建校纪念日定为全国院系调整开始的1952年10月8日,并未溯源至前身的1898年或1907年。

发展目标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将分两个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到2025年,经过20年的奋斗,实现学校第三次大发展,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国际知名大学;

  第二阶段到2050年左右,在建校100周年时,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千网 » 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

分享:

相关推荐

    影视大全